
在风投资金竞相下注之前,美国共享单车市场战火早已点燃,敲响战鼓的不是别人,正是漂洋过海的中国共享单车公司。 但短短几个月后,中美共享单车公司的战情已然逆转,中国品牌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情况:共享单车出海尚需经历从野蛮生长到循规蹈矩的本土化修炼。 “美国共享单车市场微不足道,目前ofo主战场依然在中国。” 在硅谷7月底的一场公开活动上,ofo的" 天使投资人" 朱啸虎在回答全天候科技作者提问时如此表示。 对此论断,美国投资人显然并不认同,他们最直接的反驳便是真金白银。 今年3月15日,美国共享单车公司LimeBike获得了1200万美元A轮融资,由硅谷顶级风投公司Andreeseen Horowitz领投。 紧随其后,Spin也在今年5月份获得800万美元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世界最大机器人风投公司Grishin Robotics主导。 在风投资金竞相下注之前,美国共享单车市场战火早已点燃,敲响战鼓的不是别人,正是漂洋过海的中国共享单车公司。 但短短几个月后,中美共享单车公司的战情已然逆转,中国品牌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情况:中国单车出海尚需经历从野蛮生长到循规蹈矩的本土化修炼。 中国共享单车出海 “雷声大雨点小” 去年年底,摩拜、ofo、Bluegogo相继出海,纷纷扛起进军美国市场的大旗。 一时间,“小黄车现身" 斯坦福大学”、“小蓝车登陆旧金山”的消息被频频热议。 今年3月,在美国德州举办的全球性创新盛会西南偏南(SXSW)音乐节上,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共享单车品牌摩拜和ofo一同高调亮相,夺目之举令美国后起之秀们一度被尴尬地贴上了“模仿”甚至“抄袭”中国的标签。 2017年7月," 摩拜单车CEO" 王晓峰出席美国科罗拉多州阿斯彭召开的财富科技头脑风暴大会:摩拜单车在中国已经有1亿用户,计划将市场拓展至美国和欧洲。 但在经历了至少半年的“国际化拓展”后,没有任" 何一家中国共享单车公司在美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规登陆。 Bluegogo因无照经营被旧金山政府勒令退出、ofo在斯坦福大学短暂停留后便被校方要求撤离,摩拜也不见踪影。 在登场烟火散尽之后,中国共享单车公司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现状。 这种“集体溃败”令美国同行得以获得机会。 今年5月底,LimeBike宣称成为北美第一个获得官方合作的无桩式共享单车品牌。 7月17日,已经在四个城市落地的LimeBike攻下其在北美的第一个大型城区——西雅图。 当日,LimeBike获得了西雅图市府部门颁发的无桩式共享单车运营牌照,并在该市投放了第一批单车,开始为期半年的试运营。 同日合规进驻西雅图的还有Spin,这也是后者在美国的第一次落地。 “摩拜、ofo和Bluegogo都有与我们接触”,西雅图交通部门共享单车项目负责人Kyle Rowe告诉全天候科技:“但他们至今没有提交正式申请”。 一路" 高歌猛进的中国共享单车为何在美国市场的征途中放慢了脚步? “中国共享单车落地美国之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在LimeBike联合创始人Toby Sun看来,“他们依然沿用中国那一套,这在美国完全行不通。”Toby口中的中国那一套,就是先投放再监管的野蛮生长,“说白了,就是钻政策空子,占道经营”。 LimeBike宣称成为北美第一个获得官方合作的无桩式共享单车品牌。7月17日,LimeBike在西雅图投放了第一批单车。 这种野蛮生长快速催生出了两只中国独角兽,却也为它们的出海之行加诸了沉重的负担。 据Toby Sun介绍,部分媒体对于中国共享单车的负面报道,加深了美国地方政府官员对无桩式共享单车落地的警惕。 为此,LimeBike团队往往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向相关政府官员解释,以打消对方的顾虑。 有桩单车占先机,中国单车能动谁的奶酪? 2013年可谓为美国共享单车的元年,当年上马的单车项目达到18个,较2012年增长了50%以上。 但当时的共享单车都是有桩单车,这也造就了目前美国共享单车市场上有桩单车主导、无桩单车刚刚起步的局面。 “我在网上看到不少照片,单车到处都是,且损坏严重”,加州奥克兰市交通政策主任Matthew Nichols对全天候科技直言:“中国共享单车的现行模式我们接受不了。” 这并不意味着奥克兰市对于无桩式共享单车的否认与拒绝。 相反,Matthew Nichols希望透过全天候科技表达其对于无桩式共享单车进驻奥克兰的欢迎与期待。 不过,这一前提是“中国共享单车公司必须改善运营,并提出切实方案,以确保其满足进驻奥克兰市的一切条件。” 奥克兰市是加州湾区第二大城市,规模仅次于旧金山。 7月11日,它迎来了该市史上第一个共享单车项目——有桩式的Ford GoBike。 Ford GoBike相当于纽约Citi Bike在美国西岸市场的翻版,他们均属于有桩式共享单车,目前由总部位于纽约的Motivate统一运营管理。 该公司也是当前美国市场上最大的有桩式共享单车公司,其共计管理9个有桩共享单车系统,商业足迹覆盖了绝大多数的美国一线城市,触角伸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对于奥克兰市政府来说,在无桩式共享单车已经风靡的当下,沿用相对传统的有桩式共享单车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在某种程度上,有桩式共享单车依然属于政府服务的一部分。 Motivate当前采用的商业模式是与政府合作,依靠一定的城市公共资金支持,并接受商业赞助。 与此同时,Motivate也向用户收取使用费,以Ford GoBike为例,其单程(30-45分钟)费用为3美元,单日不限次使用费用为9.95美元,一年不限次使用费用,即会员费为120美元。 这种模式在美国运营得并不理想。 曾经在西岸运作有桩共享单车系统的ALTA公司被迫申请破产。 当前的Motivate即便获得不少政府资金和资源支持,并有商业赞助,但至今尚未实现盈利。 一旦将无桩式共享单车引用,由私人公司独立运营,那么,地方政府每年将节省不少开支。 这对于整体紧张的美国城市预算来说,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诱惑。 但情况也因城市不同而异。 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已经投入资金到合营的有桩共享单车项目,无桩全私营共享单车公司的进入可能会伤害一些集团的利益,双方的游说组织在地方政策的制定方面攻防激烈。 “共享单车有助于减轻交通拥堵,促进节能减排,丰富出行选择,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并带动城市小商业的发展。”在Matthew Nichols看来,共享单车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有诸多裨益。 因此,早在2012年纽约市率先推出Citi Bike后时,奥克兰市就想要拥有自己的共享单车系统。 经历几届市长更迭,奥克兰市拥抱共享单车的初心不改,最终在近期如愿,加入Motivate全美共享单车体系大家庭。 “当前全球范围内交通政策整体上都过于倾向汽车”,Matthew Nichols向全天候科技表示,“地方城市交通政策制定者也在思考美国出行结构重新洗牌的可能性,以最大程度上优化公共资源利用,提升城市整体智能化。” 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和普及,美国地方政府对自行车出行政策的友好力度预料也将不断加强。 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美国消费者对于共享单车模式的认可已经被验证。即便运营不佳,有桩式共享单车在美国的投放和使用依然在不断增长。 据美国城市交通官员协会(NSCTO)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自行车出行量增长25%,超过2800万次。其中,绝大部分自行车出行通过共享单车系统实现。以纽约Citi Bike为例,其去年使用量增长40%,总量达到1.4亿次。 据Motivate官方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纽约市CitiBike的使用量为173.15万次,增长势头明显。

在同样的优势之下,对于出海美国的中国共享单车公司来说,本土化的政府关系打造和线下运营,就是制胜的关键。 对此,西雅图交通部门共享单车项目负责人Kyle Rowe透过全天候科技提出建议:“不管是美国公司还是中国公司,在美国成功运作共享单车的关键是——要懂得按规矩办事。” 按规则办事不仅仅包括遵守基本法律法规,还要明白当地政府所需。 在全大多数情况下,美国各地方政府对于无桩共享单车的入驻条件大同小异,过关的质量保证、严格的安全测试、合理的区域投放、良好的运营管理以及迅速的车辆维护。 在此之外,不同城市的个性化需求也很重要。 比如,在民主党占据主导的加州,一些城市尤其注重平等问题。Matthew Nichols告诉全天候科技,它们希望在奥克兰市落地的共享单车公司在满足基本安全和运营规范的同时,还能够兼顾公平。 也就是说,车辆投放在参考实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适当照顾考虑对低收入社区的照顾,“不能让共享单车成为高收入群体独享的出行工具”。 “在城区运营共享单车是件很复杂的事情”,Motivate CEO、纽约大都会运输局前主席杰沃德(Jay Walder)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城市需要的是秩序,需要对共享单车进行有效管理。”他坦承,会密切关注中国竞争对手的举动,但相信Motivate会胜出。 美国主导共享单车运营商Motivate注定会成为中国共享单车进军美国的对手。 这种自信似曾相识。 在Uber横空出世的最初阶段,美国公司也曾对中美创业公司博弈有过必胜的坚实信念。 如今,Uber中国不仅已被滴滴收购,本月早些时间,Uber俄罗斯也宣布与当地企业Yandex合并,相当于变相退出该国市场。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