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反复的调整——新高之后,' 创业板顶部“狼来了”的故事终于在本周演绎了结局;改革龙头' 自贸区的熄火以及政策兑现期的临近,则令改革' 行情迅速退潮。短期来看,技术性反抽临近,但盲目接飞刀并不可取,需耐心等待创业板泡沫的破灭和改革政策的明朗。
1000点、1200点、1400点,从恐高到困惑再到默认,就在市场习惯于创业板“调整即新高”的神节奏之后,“天量天价”的规律终于上演。如果说高企的估值溢价积累了调整动能,三个季度的狂飙耗尽了资金激情,那么三' 季报的“证伪”则成为引爆创业板见顶回落的导火索。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不论是一季报、半' 年报的增长乏力,还是PE、PEG的梦幻高估,都没能撼动创业板新高的脚步,资金持续扎堆涌入。作为高弹性品种,此前创业板既然能够无视一切利空高举高打,那么一旦' 主力出货,资金“抢跑”,所带来的杀伤将不容小觑。
随着三中全会的日益临近,炒作改革主体的资金开始“近乡情怯”。目前,三中全会前政策真空期和憧憬期已经结束,部分热点领域的改革开始隐现低于市场预期的风险,导致资金纷纷撤离前期被热炒的改革题材股。实际上,A股向来存在对政策利好“猛烈炒作,提前兑现”的特征,鉴于三中全会的重要意义,这种特征进一步被放大,造成改革行情风生水起却提前退潮的局面。
就当前时点而言,确实有些尴尬。政策呼之欲出却无法明朗,相关题材失去了想象和憧憬的空间,也难以看到实质性利好,反而引发猜测和不安。不过,从确定性角度而言,三中全会后管理层无疑会出台改革举措,改革主线仍有望再掀波澜。只是,投资者需耐心等待政策的逐步明晰。
目前市场情绪趋于谨慎,流动性格局开始趋紧,四连阴之后,' 大盘技术性反抽箭在弦上,但幅度恐怕有限。在经济增速回落预期下,后市机会仍在改革和转型,但是需要耐心等待。等待恐慌情绪释放,等待成长股挤泡沬,等待政策明朗,等待题材股回归。繁华落尽见真淳,真正的洗礼,才能创造再次布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