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owImage('stock','2_002365',this,event,'1770') 永安药业(' 002365,' 股吧)(002365)昨晚发布公告,根据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关于使用自有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议案》,2月28日,公司与中国' howImage('stock','1_601818',this,event,'1770') 光大银行(' 601818,' 股吧)武汉分行签订《结构性存款合同》,出资5000万元,在该行开展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业务;3月6日,公司出资3000万元向' howImage('stock','1_601988',this,event,'1770') 中国银行(' 601988,' 股吧)黄冈城区支行购买理财产品;3月9日,出资2000万元向中国银行黄冈城区支行购买理财产品。截至昨日,公司过去12个月内累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共计25,000万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24.64%。
上市整整两年,五次公告“使用自有闲置资金不超过2.5亿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去年10送10后11位持有解禁股的董事、监事及高管至少有6位乘机抛售;今年年初又陷“环保门”事件,至今还未彻底解决。这就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永安药业的真实情况。
最近几天,记者在解读上市公司年报时,陆续发现一些公司“募集资金在银行睡大觉”、“放贷热情高涨”等情况,“扎堆买理财产品”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由于存银行的收益率偏低,如果投资实业风险较大,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高,这是很多企业投资理财产品的初衷,其购买的产品以低风险、保本型产品为主,收益率一般在5%以上。但有专家指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与银行加大企业客户的营销力度有关,但也不排除企业迫于银行的压力为了获得贷款购买理财产品。无论是何理由,2012年至今仅2个月不到,共有19家上市公司宣布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计划,共计约44亿元资金驻扎在银行理财领域,这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大多是保本产品,但2010年7月' target='_blank' >银监会叫停银信合作,2011年6月叫停六类融资类银行理财产品,使得理财产品的系统性风险走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高的收益率和异常火爆的发行局面,终于触发了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担忧。希望也能触发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担忧。(记者高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