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磊“摊上”了大事,其创办的“黄小厨”涉嫌剽窃他人创意一事刷爆了朋友圈。 其实这样的“配方”和味道," 创投圈也并不陌生。坊间曾有传闻,京城某家成立不到3年的“新锐”VC机构,特别喜欢看海外创业者的项目,常年奔走于新加坡、硅谷,收集了大量创业者的BP,一旦看到有望在国内落地的想法和创意,就偷偷在国内组织团队“孵化”,据说仅去年就从海外“偷”了好几个不错的项目。 “防火防盗防VC”,圈内甚至还有一种不客气的说法,剽窃创业者创意已成VC圈潜规则。



现实情况中,不少投资经理也创业,而且是“拿着”创业者的BP创业。 目前国内活跃着接近数十万投资人和相关从业人员,他们每天看着别人的创业项目融资成功,几千万上亿的资金从自己手上划给创业者,难保不会动心。在外界看来,投资经理们自己出来创业太方便了,一手是一堆现成的商业计划书,一手是大笔资金,试问,谁能挡住心中的恶魔? 在品途网一篇名为“正确找到最佳投资人的8个关键”的文章中,曾写到一个这样的细节:我自己是亲眼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投资人准备辞职自己去创业,离开投资机构之前,频繁约见该领域里的创业者,通过跟他们的交流,充分了解这个行业里的各种关键要素、模式和思路,甚至借此机会物色了些不错的行业人才,以备创业之需。 另外,被投资人“出卖”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某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女创始人在创业历程中,就曾被某知名投资人“出卖”过一回。公司艰难的时候,她找到那位熟谙创投圈的人士帮忙。觥筹交错中,她毫无戒备地透露了公司底牌。很快,关于她的很多商业机密,最大的竞争对手都知道了。 而让创业者感到最恶心的,莫过于“黑天使”。这一类投资人打着看项目给投资的旗号欺骗创业者拿出公司的创意和商业模式。在详细的了解了运作过程之后却不愿意投资创业者,而是把创业者的创意和模式到处“兜售”,这类剽窃创业者项目黑天使最普遍且一直都存在。更有黑天使在注资公司之前高价挖走团队人员进入继续研发,直接掌握公司全部股权把创始人隔之门外。 2014年,厦门书生副总裁" 符德坤曾抨击,“许多创业者一旦递交了他的创业计划书,通常几个月后没有获得VC(投资),就被人家复制到了其他项目中去了”。他直言,某些VC其实投的是自己的项目,顺便拉着别人的基金一起来投而已。 创业者如何保护自己的BP? 不同VC相互交流探讨创业者的BP,就像一群男人交流女人身体一样都怀着不能说的心思。那么问题来了,创业者如何保护自己的BP呢? 首先,当然是掌握披露信息的技巧。曾有投资大佬给创业者忠告,融资过程中披露项目信息的原则应该是:分享饼干而不是制作饼干的秘方。 为创业者提供法律服务的简法帮曾总结了一套“方法论”:与投资人介绍产品和市场潜力,就如同与消费者或用户介绍产品和市场,但是当问到如何做的“秘方”时,创业者就应当更加谨慎,尽可能避免披露具有价值的技术信息。即便是为了充分展示而必须披露的情形,创始人也可以控制披露节奏,在早期时候尽量粗线条,随着磋商的深入,再根据情况决定披露的深度和范围。 这一技巧尤为重要。如今,各种投资人群里漫天飞舞着各色各样的BP,有些BP比较粗线条保护了核心信息,但有些BP连公司的财务数据都包含在内,被人“剽窃”易如反掌。因此,创业者给投资人讲解BP时,一定要意识到当今信息传播的泛滥程度,在制作BP中就要尽可能避免披露具有价值的技术信息。 不过,创始人总不能因为担心遭到“剽窃”而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雪藏起来,所以还可以考虑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等各种知识产权保护方式。 另外,也有一些小细节值得创业者注意,比如在比较敏感的材料上加上“保密”字样,在首页加上“仅仅提供给某某基金内部参考”及“请勿对外转发”等字样,使用PDF而不是PPT等可编辑格式,这样尽管无法完全杜绝“被剽窃”,但起码降低了机率。 当然,最幸运的莫过于创业者能“带眼识人”,遇上“合适”的投资人。所谓“投资即是投人”,其实找投资也要分辨投资人。一个投资人在圈内口碑如何,打听一下便可知道个大概了。这也说明,投资人是靠声誉吃饭的,如果为了一个不成形的项目而毁掉自己的声誉,实在得不偿失。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文章评论区联系授权。如不遵守,投资界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