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外资行理财产品被动的“保本”策略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汇通网3月21日讯一向主打高收益的外资银行理财产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发现,已有外资银行暂停发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而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却相应大幅增加,如汇丰、东亚等银行,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属后者,且产品预期收益率、投资门槛等大幅下降。 一再发生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巨亏导致投资者找上门讨说法,外资银行财富管理的口碑降至谷底,而产品设计复杂、QDII产品市场需求萎缩等原因,迫使外资银行不得不进行产品设计转型。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汇通网3月21日讯一向主打高收益的外资银行理财产品,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发现,已有外资银行暂停发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而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却相应大幅增加,如汇丰、东亚等银行,今年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属后者,且产品预期收益率、投资门槛等大幅下降。

一再发生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巨亏导致投资者找上门讨说法,外资银行财富管理的口碑降至谷底,而产品设计复杂、QDII产品市场需求萎缩等原因,迫使外资银行不得不进行产品设计转型。

保本型产品数量激增

仅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今年以来就发行了24只保本型理财产品,而部分外资银行非保本型产品已经处于停发状态。

公开资料显示,从3月9日~16日,汇丰银行共发行了8款保本型理财产品,均为结构性投资产品,其中欧元、澳元、港币、美元产品各1款,投资期限为3个月;人民币产品4款,投资期限从3个月至2年。

据汇丰银行网站资料,4款外币产品和一款人民币产品皆挂钩伦敦黄金早盘定盘价兼美元加元汇率,另外三款人民币产品则分别挂钩三只食品行业股票 、亚洲金融股票 和亚太地区指数

而东亚银行官方网站资料显示,从去年5月30日以来,该行发行的25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全部为保本型,其中,今年1月份至今发行的数量则达到了10款,投资期限均为五年。

此外,近期深陷理财产品巨亏诟病的渣打银行,从3月1日开始,也发行了6款3月期人民币保本型理财产品。

汇丰银行承诺,除挂钩亚太地区指数的产品到期最低返还95%本金以外,其余7款产品到期后将返还100%本金。东亚银行则表示,在该行或代客境外理财产品的境外发行人未发生信用风险时,保证在到期日向投资者支付不低于100%的本金。

在保本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激增的同时,非保本型产品发行数量正在逐渐减少。东亚银行网站资料显示,该行自去年5月底以来,已经停发非保本型产品,目前在发行的产品基本都是保本型产品。

但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背后仍然隐藏着风险,并非绝对保本。

东亚银行就表示,其代客境外理财若境外发行人违约或发生汇率变动,投资者可能损失全部或部分投资本金。“任何预计收益、预期收益、测算收益或类似表述均属不具有' 法律效力的用语,不代表投资者可能获得的实际收益,亦不构成本行对相关理财产品的任何收益承诺。”东亚银行称,如投资者提前赎回,除了丧失理财收益外,投资本金也可能蒙受损失。

而汇丰银行的“汇萃亚洲 - 两年期人民币结构性投资产品”,产品说明则明确规定,到期本金最低偿还金额为原始投资资金的95%,投资收益则取决于挂钩标的物的市场表现。

产品设计大调整

本报记者发现,在保本型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增加的同时,外资银行也开始对产品收益率、投资方向进行“修正”。从多数外资银行近期发行的理财产品来看,均将预期收益率限定在10%以内。

以渣打银行为例,其挂钩3月期美元存款利率的产品,最低收益率为4.32%,最高为5.05%;而汇丰银行8款产品中,最低收益率为0.13%,最高仅为1.39%;东亚银行则未对预期收益进行说明。

与此同时,外资银行的产品投资方向也发生显著变化,除汇丰银行今年发行的8款产品全部为结构性理财产品外,东亚银行、渣打银行等多家银行今年无一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

外资银行在理财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高端”、“专业”光环逐渐隐去,不少以高净值买入的客户抱怨在购买了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后,由“富人”一夜之间变成了“负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包括汇丰、渣打等在内的多家外资银行却一改只服务高端客户的姿态,将财富管理业务的最低门槛由50万元降至10万元以内。如渣打银行,其今年发行的六款保本型理财产品,投资门槛最低的已经降至5万元人民币,最高也不过10万元人民币。

不过,外资银行一向青睐发行长期产品的情况目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目前多家外资行仍在发行一年期以上的长期产品,东亚银行的“牛熊双盈20”、花旗的“挂钩MSCI台湾指数澳元票据”,期限均长达五年。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今年发行的保本理财产品,多为三月期短期产品。

困境倒逼转型

虽然并非理财产品的主力军,但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一向以高收益著称,如星展银行此前发行的一款挂钩H股的一年期人民币结构性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达32%。但高收益未必都能变成现实,更倒霉的是投资者巨额亏损事件却一再发生,甚至有外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已经成为“财富绞肉机”。

2007年8月份,北京的一名投资者在香港某外资行开设了一个私人银行账户,随后把在其他银行的资金陆续转入到该银行,但是短短几个月之后,她账户上的8000多万元资金却化为乌有,而且还倒欠银行9000多万元。虽然该事件发生在香港,但对银行还是产生了一定影响。

今年“' 3·15”前后,另有一家外资行被曝光:投资者购买的该行理财产品,不但预期收益未能实现,反而将15万本金亏得只剩7000元的理财产品漏洞。而在此前的2008年,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后巨亏的往事同样在其他银行身上出现过。此外,还有多家外资银行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正是因为上述类似事件,外资银行财富管理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外资银行理财产品不得不进行转型。

与此同时,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和投资方向,也制约了其拓展市场空间。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外资银行银行理财产品中的占比为4.41%,较2010年的6.71%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主打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和QDII产品市场需求萎缩,而且部分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结构复杂,这些都增加了产品发行的难度,导致外资银行纷纷调整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看懂“灰姑娘”成长的真谛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