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提出新零售,有点自我革命的味道。但是,这对很多电商企业不公平。他们突然处在舆论的逆风向,人家完全可以做到很好,为什么偏要来一句电商将死呢?
大零售万字长文发布有一个星期了,收到了不少反馈,看到这些反馈,有时候真是哭笑不得,真应了那句话,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调戏电商阐述了大零售的四个角度,但每个人的理解都千差万别。尤其在我们的大零售交流群里,无论是不是做泛零售的,都会有一番高论,哎,我们这些号称专业媒体的,有时候真是自作多情呢,读者的理论水平,其实“很高很高了”。
1.很重要,不代表有竞争力
有读者问,你这个大零售,为什么不把支付和会员列入其中?这些都很重要啊。
其实,对会员的重视,是我四年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传统企业要想做好O2O,必须实行大电商战略》提到的,在电商普遍买流量做爆款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大电商战略。但时至今日,会员已经是各家的常态业务了,每个品牌都有几十万粉丝,都有几百万会员信息。
现在不是靠自家积累的时候了,自有流量能够让你沉淀一些会员,但现在需要的是业态融合,流量(粉丝)共享,我们大零售群里有人说,有些做瓷砖的和卖高端内衣的在一个店里,销量还不错,他们叫杂交零售,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支付,太多人把支付看的太重要,支付永远决定不了一个泛零售企业的生死,一个店里没有各种手机支付,会觉得太低端了,但就算有了十几种手机支付,也未必生意很好,因为对手也有,用户永远不会因为方便支付就对你有好感。
会员与支付手段,都很重要,但都不是当前的竞争力了,大零售是为企业提高竞争力而提出的。
2.实体店不需要画像
有个读者说,实体店如何给用户做精准画像呢?大悦城就做的很好,不断通过各种数据研究用户信息,而二三线的购物中心却不知道如何为用户做精准画像。
听到这个说法,差点吐血,给用户做精准画像这件事,听起来,高大上,有追求,大数据云计算,多好啊。
但这其实是一个妄念,之所以要做精准画像,是因为电商看不到用户,只能知道点击了什么浏览了什么,他们想通过这些行为猜测用户长啥样。
但实体店天天看到用户,穿的啥衣服,花的什么装,几个人来了,脸色怎么样,都看了什么,走过那里,这些东西天天在你眼前转啊,为什么还要通过电脑来勾勒用户的画像?那些导购,那些商城管理人员,那些店主,他们眼瞎了吗?
为什么大零售坚决反对技术派的新零售,放着一个真实的世界不去观察不去拥抱,非要指望虚拟世界预测用户的喜好,你在现实中不对顾客好一点,你跟踪他再多的行为又有什么意义?
当然,实体店的数字化很重要,商品数字化,用户行为数字化,空间数字化,都需要去尝试,但永远别忘了,用户就在你眼前的时候,一切数字化都是次要的。
很多事情看起来高大上,但很可能就是心魔驱使的。而大零售就像一个照妖镜,能看透各种模式各种行为的妖魔鬼怪的本象。
3.那么多概念有啥用?
有一些读者留言,反对那么多概念,下面是一个代表:“我个人觉得不要去追寻概念的对错,也不要再加一个概念。没有新旧之分的零售,只有一心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不断创新的零售,包括产品的性价比,服务的专业性,用户的体验感和购物的便利性等。”
没有新概念,就没有新认知,没有新认知,就没有新实践。
但现在,偏偏是一个新实践不断加深的时代,新理论是不可避免的。
的确,很多人会说,外界再怎么变化,零售的本质没有变过,要有好东西,要用一切手段卖出去,要创造优质的体验。
没有实践的人,就会陷入虚无主义,他们以为认识到某个事情,就以为自己已经做到了某个事情,然后以为不过如此。
不断追求本质没有错,但我们还是别忽视了进化的链条,每一个链条都代表一个环境,抓住环境特征的人才能更好的抓住本质,说白了,你需要抓住的不是商业的本质,不是零售的本质,而是环境的特征和本质。
这就好像,你意识到水的本质是流动的,但你不见得在任何环境下都能驾驭水,河水和海水,风和日丽与狂风大作的时候,驾驭水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到40岁的时候,仍然说,做生意嘛,无非就是低买高卖,做零售就是要好货好价格好服务,那真的是白活了。这点道理需要这多年去认知吗?
大零售不是在认知商业本质,而是在剖析环境特征并找到规律,环境是变化的,所以理念必须跟着变。
当然了,过去一些年,受一些知名人物的谬论影响,对商业本质的认识不断在扭曲,如今溯本归原也是好事,但要谨防进入本质虚无主义。
这个世界需要新概念还有两一个原因,后来者要想颠覆或者超越前面的人,必须要有一套新的打法," 马云提出新零售,有点自我革命的味道,但,这对很多电商企业不公平,让他们处在舆论的逆风向,人家完全可以做到很好,为什么偏要来一句电商将死?他们死了,我调戏谁?
如果没有理念和舆论支撑,一个企业在资本市场和民众舆论中,都会慢慢被淡化,他们明明做的不错,明明切到了细分市场,就应该有他们的话语空间,所以,彻底打乱线上线下的区分逻辑,按照全新的大零售逻辑来划分零售世界。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