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体来说,过去11年,有超过13万名高净值人士,把3 559亿元资产交给了她,或者说,由她领导的诺亚财富。 每个城市财富排名前50的人,如果还没有来得及这样做,她手下1 095位能干的理财师中的一个,可能正打算按响他家门铃。 你可以说,汪静波的成功是赶上了好时候。中国富人群体急剧膨胀,个人理财需求必然随之爆发。 但仅仅用幸运,不足以解释,为什么从2005年创立,只用了短短5年,诺亚财富便于2010年11月在美国纽交所上了市。由此带来的巨大示范效应,直接带动第三方财富管理在中国崛起。最高峰时,同时有上万名新手入局,并迅速成为破裂的泡沫。而诺亚反而在动荡的大环境中完成转型,继续壮大。 在外国,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有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甚至投行、券商。而诺亚始终是诺亚,它是第三方、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也全然不是。 这种区别,就像汪静波和她在美国华尔街或英国金融城里的同行们,单从外表就能区分:他们穿黑色套装,表情严肃,浑身上下透着精明与理性;她喜欢时装,看人的时候,眼睛里有种温柔。 在一次又一次剧变中,诸如全球金融危机、房地产泡沫、股灾、人民币贬值或者英国退出欧盟、美国换了一位意想不到的总统……汪静波和她的诺亚都能凭柔软的身段,一次次转型,坐稳行业第一把交椅,并成为综合性金融服务商。 汪静波今年44岁。这是她掌舵中国最大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诺亚财富的第11年。 豪雨降下时 巴菲特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诺亚不是在豪雨降临的时候才造方舟。”汪静波的诺亚财富,取名于这句话。“豪雨”酝酿灾难,“诺亚”孕育新生。 起初,汪静波并没有展露出与众不同。在她四川成都的音乐家庭里,父母和姐姐都有极高的音乐造诣,而她偏偏五音不全。为了融入家庭氛围,汪静波很小的时候,每天偷偷练习唱歌两个小时。这点小自卑,直到她用父母给的钱炒股,并且在后来的金融机构工作中展露自己的财富管理天赋之后,才随着找到自我而消失。 汪静波也从没有想过创业,她和她后来成为著名投资人的丈夫,一度把“当个打工皇帝”视作毕生梦想。这种对安稳的追求,随着“史上最长时间大熊市”濒临尾声而结束。 “大熊市”始于2001年6月14日,终结于2005年6月6日。在2005年5月,汪静波的孩子满月那天,她接到领导电话:“大熊市”里,湘财证券背负几十亿元亏损,汪静波负责的私人银行总部被整体剥离。 情况不能再糟糕了:团队中,后来成为诺亚联合创始人的殷哲,其夫人怀孕8个月;另一位同事怀孕也8个月,她同样在证券公司工作的丈夫,在同一天被裁员;有个年轻的妈妈,小孩很小,丈夫正处于创业的关键时期…… 汪静波跑去厕所哭了一场,回到办公室,看见有个年轻的男同事还趴在桌子上哭。汪静波大受触动,跑去问领导:这个被剥离的部门,能不能给我们自己做?领导答应了。 虽是形势所迫,汪静波也不算信口开河。 早年,她是一家公司的总会计师。加入湘财证券后,先做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后成为湘财荷银基金管理公司的负责人。在此期间,她主持发行了中国第一只伞形基金,募集金额26亿元,基金持有人数居全国第一。 2003年,汪静波创办了中国证券公司第一个私人金融总部。同年部门实现净利润200万元,管理私人客户的资产过6亿元。 离职后,汪静波和她的16人团队创立诺亚财富。没有了券商的品牌背书,她也不十分笃定手中的客户,对自己是否还认同。她只隐隐觉察,大熊市也无法阻止中国富人群体急剧膨胀,而个人理财业务必将会随之爆发。 汪静波早就发现,中国基金大都卖给机构大客户,而国外基金客户主要是个人。这个时候,作为中国先富起来的群体,一大批中小企业主已经积累了一批财富,投资、理财、保值增值等需要正在酝酿。她以往工作中所接触的很多中高端私人客户,实际上并未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他们需要和大多数人一样,在银行排长长的队等待办理业务。 为了找客户,汪静波和合伙人殷哲,在最初的大半年时间里,每周主持三场宣讲,邀请老客户听听他们打算做什么。很多时候,台下听讲的嘉宾,只有一两个挎着菜篮子的老先生、老太太。 汪静波也有点委屈。“我们以前还管博士呢,也带过很大的团队。”但她毕竟身段柔软,对着台下照样充满激情地讲上两个小时。 与大众对理财行业充斥着理性数据、光鲜精英、高端宣讲的印象截然相反,成立最初的诺亚,用这样的笨法子,努力维系着从湘财证券私人银行部带出来的几十个老客户。 更多时候,汪静波还是充满信心的。“理财这个行业是高度竞争的。我问了很多人,没有一个知道他在银行的客户经理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呢?因为银行还是坐在那里等的,它还是你去开户,你要排队。但我们不同,我们是一个服务的平台,主动在给客户做服务。” 歌斐之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