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政发布以来,许多司机也开始另谋出路:一位开快车的司机表示,目前网约车的补贴减少,司机收入减半,再加上政策的压力,很多朋友都不干了。他们曾经还有一个开快车的微信群,但现在群里面的人也明显少了。(推荐阅读:网约车新政实施前夕:即将失业的司机迷茫,打不到车的乘客抓狂) 新政首日,各大平台是如何应对的? 1、" 滴滴:购车、招京籍司机,疑似在培养自己的“出租车”队伍。
10月30日,滴滴给全平台的司机发短信表示:司机目前可以安心接单,滴滴方面也正在尽最大努力与相关部门沟通网约车新政细则。 但证券日报却在采访时发现:目前,滴滴平台可能正在培养自己的“出租车队”,他们购入了一批自己的车,并且在招聘北京籍司机。接受采访的司机表示:为了收回成本,滴滴平台还会优先派单给自己的“出租车队”。
2、" Uber:力挺司机、提高补贴、出车被抓后平台全额报销。 优步告诉网约车司机:今日可以照常运行。并且承诺遇到车管局被抓的话,平台全额报销。 且优步平台在今日,鼓励司机出车:对司机的补贴变得特别高。拉够6单奖30,拉够18单奖50,早晚" 高峰还奖30,相当于拉够18单奖140(快赶上很早以前补贴大战时的最高奖励了...)。 3、神州专车:通知让司机办理居住证。 神州专车只通知让司机办居住证,没有提到过任何有关北京户口的问题,只表示,如果有变动会提早给司机通知。 4、易到:司机照常接单,没有任何其他消息。 易到平台的司机依然可以照常接单,司机表示没有接到过易到平台的任何消息。 新政挤压下,滴滴们将如何续命? 网约车新政下的滴滴,头悬监管巨剑,司机逃离、订单骤降,向投资人承诺的盈利额及账面估值也让其压力重重。滴滴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 柳青近日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滴滴的国际化战略。10月25日," 柳青在加州参加《华尔街日报》全球峰会时称:成为全球化企业是滴滴清晰的使命。 1、滴滴一向相信本土企业的力量,会积极寻求适当的合作机会和优秀的本地企业合作。 2、如果当地市场还没有比较突出的企业,滴滴可能会考虑独立去开拓。 在柳青看来,中国的出行市场是世界上最富挑战性、最复杂,却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滴滴在华经历了四年多的淬炼。滴滴在中国淬炼出的技术和经验,相信能为别的市场带来价值。 各网约车平台的转型纷纷进入下半场,除了滴滴开始释放进攻海外市场的信号,神州专车抛出百亿元定增方案讲好二手车电商的新故事,易到则需要完成新一轮融资才能续命—在这场资本和政府较量里,三大玩家都正在绕开政策地雷,寻找另" 一条新赛道。 秦朔:网约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新政有主观官僚主义的问题 财经名家秦朔指出,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规定,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地方细则,出现了许多“变形”。中央政策到地方时,地方增加了许多标准和要求,地方细则中相当多的内容其实是把网约车这种“共享经济”的新的模式往后面退了半步。 秦朔认为:网约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长期来看,新的、更有生命力的先进生产力一定能够替代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国庆节后地方才出台这样一个政策,11月1日就要实施,一个月的时间都没有,而网约车企业已经有数亿用户,牵扯到这么多利益相关者,这也反映出里面肯定存在有沟通不够的问题,有主观官僚主义的问题。 人民日报昨发表评论:网约模式不等于分享经济 这两年,分享经济在我国多个领域快速兴起,赢得了不少喝彩之声,例如网约车、短租等等。 人民日报昨天发表评论《网约模式不等于分享经济》说:要准确认识分享经济,必须澄清一个概念:分享,是个人拿出自己的闲置资源给他人使用。滴滴起家的时候,确实都将分布于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闲置汽车进行了整合盘活,并向陌生消费者提供服务,这的确是分享经济。 但是,今天绝大部分的网约车,已不属于分享经济范畴了。例如有的网约平台上,大量司机一天工作8小时以上,平台还在北京等5个城市招募10万名司机,免费领取一辆汽车即可成为司机。招募司机、经营自营车辆,这已经接近传统出租车行业的运营模式。 网约车起于分享,最终在走向专业化、职业化,这些专职化的网约车,并不属于分享经济的范畴。(一下戳破了滴滴的小心思。。。) 传统出租车集团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新政是为其量身定制? 移动出行是一块价值数千亿元的大蛋糕,网约车被新政大量清退后,最大得益者是传统出租车集团。 它们既保住了短途出行的市场份额,在网约车的冲击下又获得了新的政策优势:相继推出区域性的专车平台,北京的" 首汽租车、广州的如约专车等都将成为滴滴们的新对手。 业内专家坦言,各个地方政府颁布的新政细则,仿佛就是为这些“国家队”量身定制。 出租车司机表示:现在招手打车的人越来越多,自己的生意也明显变好。一位出租车司机表示,在新政发布以后,自己的生意明显变好:“前段时间上下班早晚" 高峰的时候路面上已经见不到举手打车的人了,但是,这两个月明显又有人开始在这个时间段打车了。”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