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近年中之际,' target='_blank' >央行公布了《2012年第2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居民对物价的满意度下降,对三季度物价上升预期增强,与现实中的物价下行趋势不符;居民收入感受指数和未来收入信心、就业感受指数和未来就业预' 期指数全部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经济增长放缓的必然产物,也凸显了“稳增长”的重要性;居民消费意愿增强,与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环比增速回升保持一致,但由政府主导的“刺激消费”未必是好事;与去年同期相比,认为房价高得难以接受的居民变少了,预期下季度房价上涨的居民也变少了,未来3个月内有购房意愿的居民变多了。收入、就业、储蓄、投资、消费……居民种种微观行为勾勒出的正是一张宏观经济运行图
通胀预期稳定
央行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居民物价满意指数为18.2%,较上季下降1.5个' target='_blank' >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1.4个百分点。其中,65.7%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提高2.8个百分点。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65.5%,较上季提高3.4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6.7个百分点。其中,35.6%的居民预期下季物价水平“上升”,较上季提高4.2个百分点;43.8%的居民预期下季物价水平“基本不变”,较上季下降3.2个百分点;8.4%的居民预期下季物价水平“下降”,较上季下降1.6个百分点。
与央行报告结果类似的是交行日前发布的第11期《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报告》。该报告显示,41%的小康家庭预期未来支出趋于稳定,10%预期支出减少,49%预期支出增多,其中,日常开支的增多是引起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
“随着物价涨幅的回落,小康家庭预期家庭支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持续减少。”《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报告》指出,“刚刚公布的5月CPI涨幅同比持续回落,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小康家庭未来支出预期。”
研究机构普遍预计,CPI同比增速将继续下降,6月份将降至2.5%左右。
“6月是CPI季节性环比回落幅度较大的月份。今年,在成品油价格下调的影响下,加上去年高基数的效应,6月CPI同比涨幅可能跌至2.5%以下,7月CPI同比涨幅可能更低。”中金公司分析员孙淼玲表示。
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target='_blank' >汪涛预计,CPI同比增速将在6月降至2.5%左右,并在三季度进一步降至2.2%。“猪肉价格应该会由于季节性需求较低而在今后一个月内继续回落。尽管食品价格可能会从三季度开始出现季节性上涨,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最初的上涨势头应该有限,从而使食品价格同比增速继续放缓。此外,疲弱的全球经济已经导致油价及其他' 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汪涛表示,“通胀在三季度见底后,新一轮食品价格周期、经济增长势头回升、温和放松的货币环境、政府对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的调整,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可能复苏,可能将再度推高通胀水平。”
收入和就业预期不佳
央行报告显示,一季度,居民收入感受指数为50.1%,分别低于上季和去年同期1.8个和2个百分点。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53.2%,较上季下降1.7个百分点。此外,居民就业感受指数为40.1%,分别低于上季和去年同期2.2个和0.6个百分点。居民未来就业预期指数为48.9%,分别低于上季和去年同期2.4个和4.3个百分点,接近2009年以来的最低值。
不过,就小康家庭而言,《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报告》得出了收入增长和就业形势较为乐观的结论。“据指数监测,今年以来,小康家庭预期个人工资和家庭收入持续上涨。由于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乐观,不但没有出现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现象,"用工荒"还在局部地区蔓延。一些企业为了积极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有效解决"招工难"现象,采取了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待遇等有效手段。”该报告指出,“2012年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2.7%,都超过当期GDP增速。另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以及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和下半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可能出台等政策因素,也增强了小康家庭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乐观度。”
《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报告》还表明,在近两期的调研中,小康家庭预期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稳步上升,本期为29%。报告认为,这主要与近期股票 交易费用降低、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民间资本投资准入放宽等利好政策有关。
本期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上升2个单位至131,而该景气指数与工资和就业形势呈现同向变动关系。2012年一季度,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双双超过当期GDP增速;主要城市岗位空缺与求职比率结束了持续一年的下行趋势,环比上升0.04,同比上升0.01,为1.08。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也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仍然较好,这也意味着经济增长不会大幅低于潜在水平。“从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来看,该指标近期不跌反升,说明劳动力市场总体仍然供不应求,失业压力不大。当然,失业是增长的滞后指标,当前增速下降对就业的影响可能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是,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失业问题并不突出,反映当前经济增速并没有大幅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即潜在水平。”彭文生表示。
“由于决策者本身也无法准确预判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的变动情况。因此,观察就业状况就成为决策层把握中国宏观调控方向的重要考量,特别是在经济向下行的时候。”' howImage('stock','1_600999',this,event,'1770') 招商证券(' 600999,' 股吧)首席经济学家' target='_blank' >丁安华表示,“通过对领导人活动的梳理,我们明显看到,今年以来,高层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问题更加关心,政策的重心逐步从"控通胀"、"调结构"转移到"稳增长"上。此外,从我们草根调研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年初以来,农民工工资上涨有限,同时,岗位供需紧张程度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状况并不理想。我们认为,二季度应该已经到了就业问题爆发的边缘,经济应该已经到了容忍度的下限附近。”
银行存款与理财产品有“跷跷板效应”?
央行报告显示,在当前物价、利率及收入水平下,47.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居民储蓄意愿基本不变。
5月,人民币存款增长1.22万亿元,同比多增1143亿元;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4%,与4月末持平。
“5月份存款环比大幅改善,主要有两个原因:货币乘数回升,信贷明显增长,派生存款增加;通胀回落,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部分资金回流银行存款体系。”招商证券分析师罗毅表示,“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存款业务的改善应该可以延续。”
根据央行报告,33.5%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投资”,居民投资(股票 、基金、债券等)意愿较上季下降2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偏爱的前三种投资方式依次为“基金、理财产品”、“购买债券”和“房地产投资”,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22.9%、17.7%和16.1%。
“2010年1月,当银行发出当年第一款理财产品时,或许不会想到,仅仅在两年内,理财产品会以如此井喷的速度增长,并影响银行的吸存生态。”罗毅表示,“这是在存贷款利率管制下长期实际负利率的结果。即使实际负利率结束,理财产品依然会不断增长,因为居民理财意识觉醒和自发性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势不可挡。”
银行理财产品目前仍受居民青睐,但在产品收益率下降和银行存款利率上浮的夹击之下,增长势头趋缓。
根据普益财富数据,进入6月份以来,理财产品收益下行趋势更趋明显。6月1日至7日,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5624%,比5月份的4.7747%下降0.2123个百分点,比4月份的4.9591%下降0.3967个百分点;其中,发行量占比最大的1个月至3个月期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674%,比5月份的4.4195%下降了0.1521个百分点,比4月份的4.6486%下降了0.3812个百分点。
罗毅指出,央行在本月降息的同时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可以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实质上是对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尝试。他说:“在存款紧张的背景下,行业存款利率很快会上行到上限”。
当然,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必然仍会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而在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看来,利率市场化终将改变银行的盈利模式,促使理财这一中间业务壮大,进而“稀(释)储(蓄)”。
“开展理财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促进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但在国内,理财业务的地位却是相当扭曲的名为中间业务,实为资产负债业务的附属工具。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不完全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而是为了维系客户,争夺存款。尽管理财业务实实在在地给银行带来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但这更像是一个附属结果,而不是主要目的。理财业务本该弱化商业银行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但在现实中沦为商业银行强化存贷业务的工具,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吴泞江表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使得商业银行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理财业务将作为名副其实的中间业务壮大起来。更多的资金将流向理财市场,最终会稀释银行的存款规模,进一步对银行的存贷业务构成威胁。”
不过,罗毅指出,银行理财产品吸收的大量资金主要仍在银行体系内运行,因此,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会加大存款在月度和月中的波动幅度,但并不会对银行业存款总量造成巨大冲击。
房地产投资意愿增强
居民的购房意愿有所增强。央行报告显示,未来3个月内准备出手购房的居民占15.7%,较上季提高1.6个百分点。虽然有68.5%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提高0.8个百分点,但低于去年同期5.8个百分点,而且20.4%的居民预期下季房价上涨(较上季提高2.8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15.8个百分点,仍处于2009年以来的较低水平。
交银中国财富景气指数更显示,小康家庭不动产投资意愿已连续4个月上涨。其中,本期小康家庭现在不动产投资意愿首次达到临界点100(该指标历史数据均处于不景气区间),并且更多的小康家庭预期房价将会上升。据悉,现在增加不动产投资的小康家庭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京沪深地区,其家庭税后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并拥有两套或以上住房。
“不动产投资意愿的上涨主要与近期的房地产政策有关。虽然房地产调控政策并未明显松动,但出现一些微调,降息之后购房成本下降也会导致一些自住性刚性住房需求进一步释放。”交行报告指出,“总体来看,目前全国房地产价格并未明显上升,但成交开始活跃。”
汪涛预计,今年政府将维持对商品房市场的调控基调,但可能会采取一些微调措施来支持“普通”住宅的销售和供给。
' target='_blank' >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商品房销售面积达2885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4%,降幅比1至4月缩小1个百分点。' target='_blank' >国泰君安研究报告认为,商品房销量的好转是可持续的。
“从流动性角度来看,中国地产销量与信贷增速走势密切相关。我们预测未来信贷增速将在15%左右企稳,这有利于地产销量持续企稳回升。”国泰君安报告指出,“我们再通过中国的人口模式估算住房刚性需求。中国近年来每年城市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对应1800万新增进城人口,按照户均3人估算,每年新增进城家庭约600万户。2011年底,中国城市化率约为51%,其中,30岁人口占比约为1.3%,对应每年新增30岁人口总量约900万,按照户均1.75人估算(中国目前已婚人口比率约为75%),则每年新增30岁城镇家庭约500万户。2011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约为11亿平方米,假定套均面积100平方米,则对应1100万套住房销售。我们估算的每年新增潜在购房刚需也在1100万套左右,仅够维持紧平衡。考虑到过去数年的住房销售远低于潜在刚需,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刚需等待释放,这足以支撑当前销量反弹的持续。”
国泰君安报告还指出,由于地产和汽车是两大主要下游行业,地产体量又更大,如果地产代表的下游行业回升能够持续,那么中上游行业的底部也将不远,整体经济增速就能在二季度左右见底回稳。
居民' 消费增长不及政府
最新消费数据“名降实升”。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8%。中金公司报告指出,从季调后环比来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小幅下降,但考虑到CPI的环比负增长,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其实略有回升。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实际消费增速稳中有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
刚出炉的2012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在8.1%的GDP增速中,消费拉动了6.2个百分点,达到了1994年以来最强劲的状态;与此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77%,上升到了198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howImage('stock','1_601166',this,event,'1770') 兴业银行(' 601166,' 股吧)首席经济学家' target='_blank' >鲁政委指出,这一水平和美国1990年代时略高于80%的水平已非常接近。
央行报告显示,居民未来3个月各项消费意愿均有所增强。其中,购车意愿为15.1%,是1999年有调查以来的最高值;购买大件商品(电器、家具等)的消费意愿为26.2%,是2009年以来同期值中的较高水平;旅游意愿为30.5%。
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限额以上汽车消费同比增长8%,较4月的8.2%有所下滑。然而,国泰君安分析师吕春杰、姜超认为,汽车消费增速可能已经企稳。“从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来看,汽车销量同比增速已经从4月的4.7%上涨至5月的16.2%,汽车产量同比增速则从4月的10.8%上升至5月的18.5%。消费额增速未反弹,可能是由于价格因素导致的滞后。”吕春杰、姜超表示。
统计局数据还显示,5月,家电消费同比增长0.5%,家具消费同比增长21.9%。
然而,鲁政委指出,当前消费数据只是看起来很美,事实是政府消费增速远远超过居民消费。
“在国民经济统计中,最终消费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居民消费,另外一部分是政府消费。自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的占比几乎每隔10年就要上一个台阶:1980年代大约稳定在21%—23%,1990年代上升并稳定在24%—25%,2000—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了26%—27%的"阶梯"上;2011年已爬上了28%,大有再上新台阶之势。在1978—2011年的34年中,有22年政府消费增速高于居民消费增速,34年中政府消费平均每年比居民消费增速高1.4个百分点。”鲁政委表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表明,政府消费的增长往往和财政支出的增加亦步亦趋。正是因为如此,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贡献度的提高,往往是财政政策刺激的功效。但这种"财政药方"的"有效成分"主要不是经济学者们都期望看到的"居民消费"的增加,而是"政府消费"的上升。”
“即便这种"政府消费"最终都花在了居民身上换言之是政府代替老百姓花钱,这种情况仍然不是最终能够有利于结构优化的举措。"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可能有任何外在的主体能比你自己更能够把钱花到你的心坎上。既然如此,与其"刺激消费",还不如减税,把原本用来刺激的钱留给消费者自己花。”鲁政委指出,“实际上,"政府消费"往往对应着政府机构和人员的扩张,由此导致政府对经济管制的过分扩充有人就总得管点事儿。这反倒最终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
汪涛预计,随着就业和收入稳定增长,以及政府增加' 养老金和医保等社会保障支出,2012年居民消费增速有望略高于GDP。吕春杰、姜超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将稳定在10%—11%;名义增速将随着通胀回落而继续下滑,全年增速为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