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末,刚好是' 银行体系月末、季末、年中三大考核节点。往年的这个时候,银行往往使出“十八般武艺”抢占存款来应对“中考”,而作为中间业务的理财业务也往往沦为“吸储”的工具,以为存贷业务服务。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开启,理财业务有望得到正名。
历史
' 理财产品沦为吸储工具
2011年,银行的资金面持续趋紧以及' 加息预期等因素,不断推高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坐享高额的息差收入,缺乏转变盈利模式的动力,存贷业务的中心地位不可撼动,作为中间业务的理财业务也沦为“吸储”的工具为存贷业务服务。
过去几年银行理财业务呈爆炸式增长,商业银行利用银行理财产品进行“高息揽储”的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银行为缓解资金压力,还是投资者为跑赢CPI,收益稳定、风险可控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成为银根紧缩形势下银行与投资者的最佳选择。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9月一个月以下期理财产品市场占比33.12%,是占比最高的产品。为此,2011年9月' target='_blank' >银监会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在月末、季末变相调节存贷比等监管指标,进行监管套利,特别强调对期限在一个月内的理财产品的监管。
一个月以下期理财产品发行受限,商业银行随即改发1-3个月的产品,2011年全年3个月以下期产品占总产品数量超过六成。
而正是这种扭曲的发展,国内理财市场形成了“节点效应”这一特殊的现象,在面临月末、季末存贷比考核时,银行往往通过增加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理财产品收益来吸引资金,以帮助应对考核。但在考核过后,理财产品的发行和收益则纷纷下降。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认为:“这表明国内理财业务成为了存贷业务的依附业务,而不是真正的中间业务。”
现状一
理财产品揽储硝烟暂时未见
今年端午节过后,又到了季末年中考核之时。但是记者在走访了多家银行后发现,今年6月“冲时点”的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已不如去年同期火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未见攀升。此前作为揽储主要工具的理财产品,目前预期收益率普遍不超过5.00%,远不及去年同期收益水平。
记者经过走访发现,今年6月份为“冲时点”发行的理财产品远不及往年火爆,6月中下旬发行的投资期限在一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在所查询的理财产品中所占比例不到一成。
不仅仅是超短期理财产品的萎缩,今年6月中下旬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大不如往年同期的产品。以某国有银行为例,35天、44天、62天和6个月期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4%、4.5%、4.6%和3.5%;另一国有大行虽有一款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较高,达到5.7%,但其投资门槛为100万元,且投资期限为9个月;而某股份制银行35天、65天、92天和89天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00%、4.10%、4.15%和5.4%。
不过,据记者了解,仍有一些银行面对不同的客户推出不同收益的理财产品。“' 私人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较高,不过前提是成为私人银行客户,普通卡客户是不能购买私人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位理财经理如此表示,他也坦言,“私人银行对银行支行的存款时点考核都有比较明显的贡献。”
现状二
尽管理财产品在明处已经不再沦为“揽储”工具,但是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的启动,各大银行纷纷上调存款利率以抢占存款。在' target='_blank' >央行宣布降息的短短两周内,包括招商、民生、光大、浦发在内的多家股份制银行存款利率经历了三次上浮:一年期存款利率由最初执行
3.25%的基准利率,到上调到3.5%,再到3.575%的浮动上限。目前中小型银行已全部将一年期及以内定存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
此外,一些' 外资银行也纷纷大幅上调部分外币存款利率。其中,' 花旗银行和' 汇丰银行的美元、澳元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分别超过3.4%、5.5%,不但接近挂牌价的4倍,甚至达到中资银行同类外币存款的3倍以上。恒生银行也表示,存款25万美元以上一年期定存利率也能达到3.475%。此外,' 渣打银行针对美元、港元、欧元3种外币,也推出“优惠利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幅提高存款利率,多数外资银行设有时间限制。这一时间难免引发业界对于外资行揽存为6月底存款冲量做准备的猜想。
相比于股份制银行的积极上调存款利率,工、农、中、建四大行态度相对“保守”。在央行宣布降息后,四大行一年期存款统一执行3.5%的利率,约为降息后基准利率的1.08倍。
不过,这样的“保守”策略同时也造成了存款的流失。据媒体从国有大行获得的数据显示,6月前两周,工、建、中、农四大国有银行各项存款较月初大幅下降4600亿人民币,存款继续流失的态势也加剧了月末季末大规模冲刺的难度。
分析
在存款有所流失的情况下,大银行仍然没有跟进中小银行上浮存款利率到3.575%的浮动上限。金融问题专家' target='_blank' >赵庆明表示,大行没有跟进小银行上调短期存款利率到上限主要由两者差异决定的。相对于小银行,大银行的优势比较明显:大银行的网点多,产品品种也比较多,资金来源也比较广泛,相对来说它在存款方面的压力较小,所以跟进上调对大银行来说诱惑不大。赵庆明认为,未来大银行上调短期存款利率到上限的可能性不大,就算有一定的上调也是与目前央行利率市场化尝试相符合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target='_blank' >赵锡军也认为,大银行没有跟进小银行上调短期存款利率到上限是由大行本身的情况决定的。与小银行相比,大银行内部调整余地较大,实力也更强,客户会更多地考虑大银行。而小银行外部的竞争比较激烈,所以它们会更多地采取上调短期存款利率到上限的方式吸引客户。另外,赵锡军认为,由于银行客户会更多地考虑眼前的利益,所以银行往往会更多地关注短期利率调整的问题。
对于大银行存款的流失,赵庆明认为,存款替代产品的盛行的确会对存款造成一定冲击,但不是四大行存款流失的主因。“其实四大国有银行月初存款流失已经成为规律了。月底存款由股份制银行流向四大银行,到下月初,又再从四大银行回流到股份制银行,就能看到四大银行存款在月初出现大幅减少。”赵庆明教授坦言。
赵锡军认为,利率市场化并非体现在银行上下浮利率本身,而是体现在市场的作用上。银行客户多数考虑短期利益,因此银行也更多关注短期利率调整。目前银行2年-5年的长期利率基本没变,长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却比较高。
分析
理财产品角色有望转变
本应作为“吸储”工具的理财产品,在今年季末年中考核即将来临时并没有出现收益率大幅提升以吸收存款的情况。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认为,这主要是受利率市场化大幕开启的影响。
随着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利率市场化序幕的拉开,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认为,理财产品长期沦为“吸储”工具的现象将会得到根本改变,理财业务将得到正名,发挥它本来的作用,由“吸储”工具转变成稀释银行存款的“稀储”利器,对存贷业务构成威胁。
吴泞江说,利率市场化将压缩银行的息差收入,以此次降息为例,此次调整后存款利率明降暗升,表面上自3.5%下调至3.25%,而浮动空间扩大至1.1倍后,实际可达3.575%。而贷款利率下浮,使得实际贷款基准利率降为5.679%。银行息差由此前的3.06%显著压缩至2.104%,接近1个' target='_blank' >百分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得商业银行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而不得不向倚重中间业务转变,增加非利息收入,理财业务将作为名副其实的中间业务壮大起来。
另外,2011年底国内理财业务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5.5万亿人民币,' target='_blank'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1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80.94万亿,理财业务资产规模将近存款余额的7%。吴泞江表示,随着理财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将有更多的资金流向理财市场,最终会稀释银行的存款规模,进一步对银行的存贷业务构成威胁。
本报记者马文婷实习记者张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