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拉萨7月4日电
题:一个边境小村的“致富经”
新华社记者杨步月、黎华玲
在“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地区,岗莎村是一个很不起眼的边境小村,却因村民们“腰缠万贯”而声名远扬,这得益于全村人的“致富经”。
靠近中国与印度和尼泊尔三国交界处的岗莎村,位于海拔6656米的“神山”冈仁波齐脚下,该山被西藏原始苯教、藏传佛教、印度教以及古耆那教共同认定为世界的中心,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人到访。
全村有250户、895人,主要吃“旅游饭”。他们在每年4至10月的转山旺季,为从世界各地前来“神山”朝拜、游玩的香客和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服务。
“是"神山"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好生活!”53岁的村主任尼玛益西多吉自豪地说。在黑黝黝的脸膛映衬下,他那口整齐的牙齿显得格外洁白,一副有色眼镜使这位老实巴交的藏族汉子平添了些许时尚气息。
尼玛益西多吉介绍,改革开放前全村人以游牧为生,生活十分清苦。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来“神山”的人越来越多,村里于1981年成立了“牦牛运输服务队”,为转山的人驮运物品,同时也驮运体力较差的香客和游客。从最初每年接待几十名客人,到目前每年接待两万多人次,“牦牛运输服务队”逐步发展成为响当当的旅游服务品牌。
已经升级为牦牛运输专业合作组织的“牦牛运输服务队”,下辖成员893人(包括旺季时吸收的外村劳力),拥有牦牛3000多头、马466匹。身材瘦小的多杰是从外地招来的上门女婿,今年他加入了运输队,目前已经挣了七八千元。转“神山”一圈,雇马驮人要600元,雇牦牛驮东西要450元;如果作背夫,一天可以挣360元。在这里比在老家收入高多了。22岁的他难掩喜悦地说。
从1996年开始当村主任的尼玛益西多吉亲眼见证了岗莎村的巨变以前村民绝大多数住帐篷,条件好点的才能住上土坯房,如今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居房。
“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还有几十户买了大卡车、客货两用车跑运输。大家的日子今非昔比啊!”他感慨道。
岗莎村所在的普兰县巴嘎乡乡长达瓦介绍,岗莎村村民从今年起每人每年平均享受4500元的草场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18岁以上村民每年还享受1000元的边境地区补贴。
“我很知足!”尼玛益西多吉说,“现在我最希望村民多开一些商店、甜茶馆和家庭旅馆,挣到更多的钱。下一步村里打算开办英语口语培训班,帮助村民更好地为外宾服务。”
在岗莎村的街道上,不少游客模样的人在台球桌旁一试身手,招牌各异的藏餐馆人流不断,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的面孔不时闪现……海拔4500米的岗莎村正在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驿站,蕴含无限商机。
“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神山",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的风采。”对于未来,尼玛益西多吉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