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察
⊙姜韧 ○编辑 杨晓坤
国资改革概念股无疑是年初以来A股市场最主要的题材之一,但是随着改革方案的纷纷出炉,相关上市公司反而出现了“见光死”的退潮走势,这令普通投资者一时间摸不着了头脑,难道国资改革不是利好?带着相关疑惑深入研究,投资者就会发现出现“见光死”现象的原因在于习惯思维的桎梏,目前的国资改革已是2.0版本,而非十几年前的国企改革1.0版本了。
虽然投资者对于国资改革憧憬颇多,但事实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国资国企改革着墨并不多,只是首次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些对国资改革方向性指示意义的用词,向社会发出的信号就是加快国企由“半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这其中,政府要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就必须改变国有企业“半政府工具,半市场主体”的状态,使之成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理解了这层意思,投资者才能够明白,改革用词从1.0版本的国企改革到现在2.0版本的国资改革是大有深意的。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阶段,A股市场曾经有过一轮资产重组高潮,在这轮重组上市之初,借壳上市或者换壳上市是主流,幕后推手还是政府主导为主,从股权受让方而言,既有国企也有民企和外企。至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整体上市又渐渐成为重组趋势,其中国企集团整体上市背后还是政府推手。有鉴于此,投资者可以对比一下,如今那些“见光死”的题材股,市场是否延续着上述借壳上市或者整体上市的思维在炒作?如果是这样,国资改革不还是旧瓶换新酒吗?
让我们换一种思维,仅以投资价值的角度来衡量国资改革的市场化目标,问题就会变得清晰和简单。传统投资思维认为,资本支出是生产力革命的命脉,但事实却是大部分资本支出带给投资者的是较差的回报,这其中涉及“合成谬误”和“资本挥霍”两个原因。如果国有企业处于“半政府工具,半市场主体”的行政化状态下,其实极易陷入上述两个导致' 业绩下滑的陷阱中。看一下目前深陷亏损泥潭的航运板块,投资者就能够明白这一原因,切忌忘却如今这些需要剥离的劣质资产,不少还是当年整体上市注入的优质资产呢。
投资界其实是极其敏感的,如果今天国资改革仍然被视作题材炒作,那么其力度势必会呈现递减态势,很多憧憬重组的题材股纷纷“见光死”也就不足为奇了。今天国资改革将给资本市场带来的改革红利其实就是克服上述“合成谬误”和“资本挥霍”这两个弊端,这将给“两桶油”等蓝筹股带来业绩回升的拐点,从而撬动主板市场出现反转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