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用农场打通致富之路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img src="http://i9.hexunimg.cn/2012-09-23/146154310.jpg" alt="尹传斌左在俄罗斯农场的耕地中介绍农作物生长情况" border=1 align=middle>尹传斌左在俄罗斯农场的耕地中介绍农作物生长情况<img src="http://i6.hexunimg.cn/2012-09-23/146154311.jpg" alt="华信集团的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尹传斌左在俄罗斯农场的耕地中介绍农作物生长情况尹传斌左在俄罗斯农场的耕地中介绍农作物生长情况
华信集团的大型农机在耕地上作业华信集团的大型农机在耕地上作业尹传斌在俄罗斯农场简陋的住所内(以上两张照片由绥滨农场提供)尹传斌在俄罗斯农场简陋的住所内(以上两张照片由绥滨农场提供)

晚报记者 章磊 朱静远

俄罗斯,作为最靠近中国的大国,拥有着广袤的土地资源,并且许多长期闲置,因此成为中国人走向海外开发农业的主要目的地。而与俄罗斯接壤的黑龙江,自然成为农业向俄罗斯输出的主要力量。在那里,无论是大型的民营企业,还是个人农户,都怀揣着梦想前往境外寻找致富的道路。然而,两个不同的群体在俄罗斯的遭遇却很不相同。如果说前者有了良好的基础,发展一帆风顺;那么后者则是历尽艰辛,一路坎坷而行。

规模型企业

资本对接技术加土地,“巨型农庄”速长成

黑龙江东宁县华信工贸集团,目前是在俄罗斯境内开展农业作业的代表之一。集团副总经理张英山向记者介绍,到2011年末的时候,集团已经在俄罗斯境内拥有了总耕地面积达到60万亩、由5个农场组成的“巨型农庄”。

民企:在俄罗斯打造“巨型农庄”

2004年,华信集团就与俄罗斯一家企业携手,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成立了乌苏里斯克阿尔玛达股份公司,准备在俄罗斯开发农业项目。

张英山介绍说,华信集团从2002年就开始从事与俄罗斯方面的贸易活动,经过了两三年时间后,对在俄罗斯开展业务拥有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在俄罗斯拥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当时,集团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大量闲置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集团购买了7.2万亩的土地,准备进行种植作业。

2006年,在第17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华信集团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政府签约,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建设一个实行现代化经营的“巨型农庄”。不过,张英山介绍,当时集团在俄罗斯的业务还集中在建筑、国际贸易等方面,在农业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

直到2009年,中国国内政策支持前往俄罗斯开发农业,而俄罗斯方面也予以相应的支持,“巨型农庄”的业务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到2011年末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耕地60万亩的中俄现代化农业经济合作区。

规模优势:工人后勤保障有力

张英山介绍说,华信集团在俄罗斯的农场业务主要分为三个经营模式。第一个是使用集团自身的设备和人手开展种植作业;第二个是与黑龙江农垦总局合作,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农垦总局进行种植作业;第三种则是由家庭农场主承包,在俄罗斯进行种植作业。

三种模式中,与黑龙江农垦总局合作成为最主要的模式。张英山说,这是因为农垦总局能提供大型机件和相关人才,在大规模开发和耕作方面拥有优势。在这一模式下,双方合作进行现代化耕种的土地面积连年翻番,从2010年的10万亩,到去年达到约16.7万亩,今年更是达到了30万亩。

张英山说,这种借助民营企业资本,协同国营农场的技术、人才和设备,以及俄罗斯土地资源的农业开发模式,有效综合了各方面的优势。当然,向部分家庭农场主提供承包土地机会也是一个不可少的模式。

由于在规模上拥有优势,又具备了政策上的支持,因此,通过华信集团前往俄罗斯作业的工作人员和家庭农场主们在后勤方面的保障更为有力。 “包括住宿条件、粮食收获、仓储等各方面,我们都会进行统筹安排,向他们提供便利,”张英山说。

家庭农场主

一首坚守壮歌,一把辛酸血泪

相比之下,黑龙江绥滨农场前往俄罗斯开发农场的尹传斌等人要艰辛得多。他们主要以家庭农场的模式在俄打拼,后勤方面的缺乏让他们在住宿、食物、交通等方面都面临了许多问题。不过,就算是这样,一些能吃苦的中国农民还是坚持了下来。

尹传斌:开始时连块豆腐都吃不上

由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闲置、未开发的耕地面积多达1亿亩,并且自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原有的集体农庄也相继解体,大量土地被弃耕,闲置的土地越来越多。但粮食和蔬菜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在俄罗斯国内土地租赁政策松动的背景下,一部分中国菜商、农民开始租赁俄罗斯原集体农场的土地,就地种菜向市场供应。绥滨农场也及时发现并抓住了这一契机,准备组织人马到俄罗斯开荒种地建家庭农场。

2000年,绥滨农场为了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将眼光瞄准了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广阔的闲置、未开发耕地,确定了建立域外垦区的发展构想。当时只有28岁的尹传斌成为前往俄罗斯开荒种地的排头兵。随后的13年间,他从一名会计干到了绥滨农场俄罗斯远东开发区主任。

据尹传斌介绍,在这13年间,他和其他一起前往俄罗斯的中国农民经历了各种磨难,包括恶劣的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直到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尹传斌用得最多的一个形容词就是“相当艰苦”。

初到俄罗斯,艰苦的条件让已经准备好迎接挑战的尹传斌一行人也大吃了一惊。当时,绥滨农场一行30多人的目的地是远离哈巴罗夫斯克100多公里的一个小村庄。抵达目的地时,眼前一片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的茫茫雪原让所有人都呆住了。“那时在俄罗斯偏远地区的中国人非常少,我们一行人的后勤根本没有保障。 ”

住的方面,没有温暖舒适的住房,只有废弃多年,潮湿发霉的破旧牛舍和修理厂车间,甚至连窗户都没有。交通方面,偏远地区没有公交车或其他运输工具,道路也是坎坷不平,晴天就是一片灰尘,雨天就是一路泥泞,往地里送饭、运送种子、化肥、农药等都需要靠人背肩扛。

吃的方面,刚到俄罗斯的他们跟周边基本没有联系,附近又没有商店,只能依靠从国内带来的大米过日子。“那时候只有土豆,到现在我最不愿意吃的一个菜就是土豆,连大豆都没有,想做个豆腐吃都不行,”回忆起当时的艰辛,尹传斌十分感慨,“肉更是贵得出奇,想吃肉只能靠打一些野味。 ”

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少人退却了。留下来的人中,许多人连年种菜都亏本,根本赚不了钱。直到2004年,绥滨农场出台了更为优惠的出国种地政策,尹传斌等人也从哈巴罗夫斯克转战到了条件较好的比罗比詹市夏列区开荒种地。有了补贴以后,他们开始自己建起了房子。不过,相比国内的条件还是差了很多。

马明欣:馒头长绿毛了都不肯扔

尹传斌介绍说,尽管生存条件很差,但作为农场派出去的会计,他的条件已经比那些前往俄罗斯开荒的中国农场主要好多了。“2004年以前,那些前往俄罗斯的老百姓基本没有挣钱,”尹传斌的口中所谓的农场主其实都是一些靠自己劳力生存的普通老百姓。

尹传斌专门提到了马明欣。今年58岁的马明欣,去俄罗斯前可以说是穷得叮当响,到俄罗斯种地时身无分文,种地全靠向别人借钱或贷款,就连生活费都是别人资助的,其中就包括尹传斌。“马明欣是个老实、诚恳的人,他2002年到俄罗斯种菜,很多年一直都是亏钱,我就通过朋友给他提供一些帮助。”

不过,马明欣非常能吃苦。据尹传斌说介绍,在俄罗斯干活的时候,由于住的地方距离菜地还有一段路,马明欣经常是干完活直接就住在地里,吃的也是从住地方带过去的,一般就是一些馒头,偶尔有一些米饭,甚至馒头有时候都已经长绿毛了,他也舍不得扔掉。

“每天早晚,他就只吃一些馒头,有些是其他人给他的,一些馒头甚至已经长了绿毛了,他也不舍得扔掉,扒掉外面那层长绿毛的皮就吃,有时还直接从地上拔起菜来吃,”尹传斌回忆道,“实在是太艰苦了。”

不过,现在的马明欣已经摆脱了当时那种窘迫。2005年,马明欣从种20多公顷大豆起,开始发家致富了。每年入账10多万,最少都是7、8万。据尹传斌介绍,马明欣已经还清了农场历年的欠款,去年他的孩子结婚,马明欣给孩子张罗完婚事买了房,今年还花费10多万新添置了一台胶轮车。

靳光炼:边哭边走10多公里回住处

与马明欣有相同经历的还有靳光炼。尹传斌介绍说,靳光炼是个有点技术,在家小有名气的人。不过,初到俄罗斯的艰苦和遭人排挤的感受,也曾让他有过打退堂鼓的打算。

尹传斌印象最深刻的,是靳光炼去俄罗斯一家农场借工具的一次经历。“那一次,靳光炼被派去一家俄罗斯农场借工具,当时已经跟俄罗斯方面说好了,由于交通不方便,我们就找了一辆顺路的车把他送到那个俄罗斯农场去。 ”

谁料到,靳光炼到了那个农场后,俄罗斯方面突然改口说不借了。遭遇打击的靳光炼没有办法,只能自己想办法返回。然而,语言不通,当地公共交通又不发达,按照尹传斌的说法,“想找辆出租车都没有人搭理”。

“他(靳光炼)只记得一条铁道,沿着这条铁道能回到我们的住处,但距离非常远,有差不多10多公里,”尹传斌回忆说,“那一天,靳光炼一个人沿着铁道走了回来,到住处时已经是晚上9、10点钟了。他自己跟我们说,一路上都是边走边哭的。 ”回到住处后,靳光炼的情绪还是有很大波动,甚至想到回国内不干了。

不过,最终,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从靠尹传斌投资的农机种地,到现在拥有了自己的车,种着60到70公顷的地,“收成好的话一年能赚10来万,不好的时候也能有3、5万。 ”

种粮的俄式难题

官员说话不算话,民众惹事生非多

相比艰苦的生活环境,俄罗斯的政治环境和投资环境更让中国农场主头疼。首先,是俄罗斯政府部分官员的作风让尹传斌他们无法适从。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那就是“累心,感觉有劲使不上”。

投资环境差:政府民间都不容易打交道

“一些俄罗斯官员不仅存在腐败现象,而且经常是说话不算话,就连签定的合同都是说变就变,”尹传斌诉苦说,“原来合同已经签了,说是让我们种菜,然后突然就不让我们种了。”

还有一次,是在2004年秋收在即的时候,俄罗斯当局突然宣布限期清退所有持违规护照在俄的中国人。尹传斌他们首当其冲,因为他们办的是廉价的短期劳务护照,不是昂贵的长期商务护照。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尹传斌到负责此事的俄罗斯官员“蹲守”了好几天,最后才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勉强让那位官员不予追究。

除此之外,与俄罗斯民众打交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尹传斌介绍说,当地治安不好,经常有一些俄罗斯人会有小偷小摸的不良行径,有时还有一些酒鬼和无赖。甚至有一次,有俄罗斯无赖拿枪打破了中国农场主农机车的玻璃。

对付这些人,尹传斌他们打又打不得,交给警察又不管用。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养狗、招打更的人在夜间看守。与此同时,他们也尽量避免与俄罗斯民众发生矛盾,不去招惹他们,他们来了就好言相劝。而附近俄罗斯村子里有什么活动的时候,尹传斌他们也经常主动捐款,借此缓和双方之间的气氛。

难解思念情: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儿

在各种困难条件下,绥滨农场的这帮中国人依然在俄罗斯打下了一片自己的天地。截至2011年年底,他们的开发种植面积已达到1500多公顷,而且经济效益逐年递增,2008年和2009年两年超过了150万元,并在2009年将农场近十年来的所有垫资全部还清。

长期出门在外,许多农场主对国内亲人有着很深的愧疚感,尹传斌也是。“在俄罗斯13年,最难以克服的困难是对妻儿的思念之情。除了他们,我对得起所有人。”

首次前往俄罗斯的时候,尹传斌结婚才一年多,女儿只有四个月大。“一开始,孩子不理我,回家的时候跟孩子说话,她总是感觉特别委屈,说"你啥时候管过我"什么的,当时听到就特别心酸,”尹传斌说。

不过,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开始慢慢理解爸爸了。尽管如此,每次尹传斌离开家的时候,家人还是会依依不舍,妻子总是会送尹传斌到县城去坐车。

2009年6月,尹传斌的女儿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先是高烧不退,后来又头痛欲裂。不过,为了不让正在俄罗斯忙于播种的尹传斌分心,他的妻子愣是没有把孩子的病情告诉他,直到孩子病情好转后才说。

之前,尹传斌几乎每年都要在俄罗斯度过9个月的时间,如今虽然缩短到7个月,但仍是常年离家。“春秋两季不能断人,每次去都要呆上两个多月,”尹传斌介绍说。

如今,尹传斌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当被问及是否考虑过结束在俄罗斯的工作,返回国内时。他说道:“我也曾跟领导提过,领导的意思是我已经干了这么多年,有了经验,怎么也得再干两年。”

“我跟家里也说了,农场给了我这么多荣誉和奖励,自己也舍不得奋斗了13年的土地。还是再干两年,凑够15年吧,”说到这,电话另一头的尹传斌发出了憨厚的笑声。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三年来的首只银行打新理财产品要延期募集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