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饭点儿,在北京大兴青云店镇的东辛屯,村里的小路总会被市区里来的小轿车堵得满满当当,而车主们来这的目的却只为一碗面。
作为一个普通的京郊农村,东辛屯近年来竟靠着手擀面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而几年前,村里的老少爷们儿怎么也想不出自家的手擀面竟然有朝一日能对上城里人的胃口,并由此捧上了金饭碗。
东辛屯位于北京东南六环外,虽然京郊游兴起好些年,但这股春风总也刮不到这里。也难怪,没山没水,一马平川……村里的日子过得总是难见起色,青壮年大多选择了进城做工,留下老弱在家擀面条。直到有一天有人发现,这不起眼儿的手擀面不但好吃,竟然还能赚钱。
手擀面火起来的源头还得从2011年东辛屯举办了首届手擀面大赛开始说起,而大赛的灵感则来源于村委会食堂的手擀面得到了人们的好评。当时,全村的大妈大婶全体总动员,参加由村委会组织的“老娘手擀面大赛”。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加上的确给力的手擀面,很快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今年年初,举办完第二届手擀面大赛后,村委会便动员手艺最好的“老娘”开办特色农家餐厅,经营风味手擀面。一听要让自己开店,手
艺最好的几位“老娘”跃跃欲试,可是话说回来,搞民俗游并不是简单的事。
“光有面不成,得有菜。”村干部和镇干部一起找到大兴职校的老师,到村里来考察,“量身订做”了民俗游教程。烹饪、服务、保洁什么都得从头教。民俗户刚创业,请不起人怎么办?干部上去端盘子。很快,这些“老娘”们富了起来,其中最多的一家一个月卖面条居然挣了两万多。
眼看着民俗户火了,其他还在锄地的村民也纷纷要求加入民俗户行列……为了保证高品质的农家饭,村镇干部们想到链式发展这一途径。比方说谁家有特色菜,有绝活,就能成为全村民俗户的统一供应商,在每个民俗户都能点到这家制作的菜。原来在村里开商店的,则按照严格卫生质量标准变成全村民俗户的后勤配送中心,送货上门。 这样,各家各户的长处被整合,避免了无序竞争,又保证了各家的特色菜。
本报记者 安旭东 摄影报道 J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