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楠 魏婧
较真
德国统计学家' target='_blank' >恩格尔曾总结出一个规律,凡是家庭收入越少,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由家庭推广到国家,便是国家越贫穷,国民用于购买食物支出的比例就越大。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说白了,“衣食住行”正是人们生存的底线,若是把支出都投入到其中,而非是娱乐消费、文化学习,自然说明生活窘困,“有生存没生活”。
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有国际组织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设立了标准,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至60%为温饱,40%至50%为小康,30%至40%属于相对富裕,20%至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有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逐渐降至40%左右。
然而历数几位80后的账本,或多或少有一丝“窘困”的影子,甭管是月收入上万的还是几千块,虽以食品计算的“绝对恩格尔系数”并不高,但把绝大多数支出投入到“衣食住行”之中仍是事实,真是越算越沉重。
除了恩格尔系数,还有一个数字常常被拿来反映人们腰包的丰盈程度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据国家' target='_blank'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9月,全国CPI同比上涨1.9%,重回“1时代”,给CPI持续高涨数年的状况松了绑。
众所周知,我国近年来CPI系数高企,食品价格飞速上涨占重要因素,这也就意味着,恩格尔系数越高的家庭,对于CPI上涨越敏感。若是CPI和恩格尔系数双升,对于老百姓的“幸福感”能产生什么影响,不言而喻。
80后对于物价的涨跌并不敏感,但只重生存,难重生活的事实,势必对未来发展产生影响,就算不顾及自我提高的需要,单单是“幸福感”的整体降低,总以为自己处于“凑合活着的状态”,就足以影响社会的整体氛围。
晒账
个人总结:
说网上晒账本的是体制内,我觉得有失偏颇。体制内也分好坏高低,而且说体制内发卡、发东西,很多时候是弥补体制内收入低的问题。当然,如果说有些体制内有灰色收入,那也只是少数情况,大多数体制内还是比较清苦的。
还有一点,也许是物以类聚吧,我发现我周围很多同事,都不是很能玩,是不是图安稳的人才容易进入这个行列?我说不清,至少我花在娱乐上的钱很少,所以在外人看来,就是我能省钱。一个月1000太没底线了,我做不到,一个月我和老婆消费不到2000,还是很容易达到的。
当然,这是基于啃老的基础上,不过我们一家四口人一起过,很快就变成五口人一起过,本身就是为了节约生活成本,我觉得这无可厚非。
“啃老本身就是为了节约生活成本,我觉得这无可厚非。”
每月账本:
餐费:500(跟父母住一起,基本都是爸妈买菜做饭,爸妈都是公务员,平日里经常发购物卡,餐费主要花在跟朋友吃饭聚会)
服装:200(老婆非常节俭,自己常穿单位发的制服和衣服,从外套皮鞋到衬衫裤衩都发,不过常被朋友笑老土)
交通费:不到100(骑电动车先送老婆上班,再骑车到单位,偶尔地铁)
养车费:500(有车,在家放着不开,就平摊个保险钱)
水电气通信:100(水电气全是父母花,就花了电话费)
娱乐:400 (平时在家就是看电视打游戏,没有太多娱乐)
旅游:500(每年有单位组织的旅游一次,今年去的厦门)
其他:200
“自从买了电动车,我觉得汽车已经没啥用了。”
每月账本:
餐费:600(早点花100,多数时间在单位吃,零食200,聚会200,中午单位管饭,晚上父母管饭,孩子奶粉每月100)
服装:500(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平均也就这个数)
租房:3000(给老婆的父母租房子,为了能在自己家附近带孩子,其实老人的房子也出租了,租金可以互相抵消的)
交通:500(基本上都是养车成本,平时上下班电动车+公交的消费可以忽略)
娱乐:200(带孩子玩,基本都选免费的地方去,毕竟孩子小,花钱也是白花)
其他:1000(网购各种非必需品,网络购物特点就是便宜)
孝敬父母:2000(这个不是一个月一次,是年底一边给1000)
个人总结:
除了租房外,我们家比较省钱,一个是因为跟父母住,省了吃饭这个巨大的开销,另外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所以没有房贷。
衣食住行里,一般都是中间两项花钱最多,不过一个月花不到1000过于极品,虽然我觉得自己已经很节俭了,跟人家一比简直就是穷大手。
今年有个节省开支的地方,自从买了电动车,我觉得汽车已经没啥用了,上次加油,还是油价上涨之前,除了带孩子去打针,还有带孩子去我姥姥家,我一个多月了基本没开。原来一个月1000的养车费,一下省了一半。
本版制图 宋溪 H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