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 target='_blank' >赵勇(江苏 媒体人)
南京大学研究生张明贷款200万元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为了还贷款,他去兼职开出租车,每天开车11小时。因为背着贷款,张明虽年近40,但却没敢要孩子,他想“等一身轻了再要”,否则“承受不起”。开了7年出租,200万的贷款还了一半,现在每个月还要还一万的贷款,仍然“狂奔”在还款的大道上。(11月29日《现代快报》)
在经历了“研究生回家种地气得父亲服毒”这样的震撼之后,“研究生开出租车还贷”仍然吸引了足够的注意力。很多网友都在感叹生活的压力乃至知识的贬值,而“为了还贷年近40都不敢要孩子”这样的细节,更使此事的悲情味道浓厚了许多。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研究生张明注定要背负这么大的压力,甚至不得不日以继夜兼职开出租车吗?
如果仔细看报道,就会知道,研究生张明在2000年的时候就曾经有一份月薪两三千元的固定工作,业余时间给人装配电脑,每个月也有三千元左右的收入。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当时已经是体面的了。如果张明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虽然也会有房贷等各种生活压力,但肯定不至于到年近40还不敢要孩子。张明如今巨大的压力,在于他贷款200万开广告公司,为了还贷款,他才不得不在打理公司之余兼职开出租车。虽然报道关于张明开公司一事说得很简单,但我们至少可以明白一点:这个公司经营得并不成功。简单来说,投资不成功,是张明巨大压力的主要来源。而这一点,跟“研究生开出租车还贷”弥漫的悲情其实并无多大关系哪个普通人扛上200万的债压力会不大?
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好工作不好找,这都是现代人生活压力的来源。但这些压力,并不必然联系着“研究生开出租车还贷”这样的悲情故事,也并不必然要与所谓的“知识贬值论”、“年轻人成重压一代”联系在一起。普通人只要不像张明那样贷款投资不成功,即便有生活压力,也并不意味着要玩命似地兼职,更不意味着年近40不敢要孩子。
不管是“研究生回家种地”还是“研究生开出租车还贷”,都只是极端的个例,这些例子的出现,有自身的特殊因素在里面,它们并不必然意味着知识越来越不值钱,更无须舆论放大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