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营收净利率一路高走,从2005年的9.53%飙升至27%。相比之下,鸿海的营业净利率连年下跌,已从2005年的3.25%跌破2%,在2009财年触及1.9%的低点。 南都制图:黄敬
远远未到“曲终人散”时,苹果、诺基亚、索尼爱立信等跨国巨头还会继续将自己的生产外包,OEM(代工)生产商也还会继续接单。只是后者规模如鸿海精密者,都无法在薄利的漩涡中找到脱身法则,整个OEM行业又将何去何从。近日,由于旗下大陆企业富士康' 半年报税后净损1亿4300万美元,拖累母公司鸿海集团上半年获利未达预期。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台湾股市为之振荡。究其原因,全球手机出货量下降是罪魁祸首。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手机发展已迎来智能化时代,而“智能”向来是高利润的“标签”。不过拼装一部普通手机是拼,拼装一部智能手机也是拼,OEM企业根本无法从中分一杯羹。
鸿海系受累富士康
鸿海2010年上半年报显示,税后净利润为新台币347.38亿元(约合73.82亿元人民币),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在于旗下富士康税后净亏损1亿4300万美元(约合9.7亿元人民币)。
这则消息在台湾股市引起了连锁反应。财报公布当天不仅鸿海股价重跌,鸿海集团旗下其他上市公司,包括广宇、首利、正崴亦纷纷跌停,受此拖累台股整体更跌破了季度线。
业内观点认为,对于富士康的亏损,鸿海先前已经预告大陆工资调涨可能冲击富士康营运。缘起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于今年6月6日晚宣布,自10月1日起富士康深圳地区各厂区上调标准薪资,最高加薪幅度达到66%。
不过在香港上市的富士康国际发布的半年业绩报告中,并没有将亏损与人力成本挂钩,而是将亏损面扩大归咎于整个手机行业经营环境的恶化,例如产品平均单价下降、产品组合变动,以及较高的折旧费用等等。
此外,财报中的一段话还揭露出了富士康对下半年市场的悲观情绪。富士康国际指出,鉴于欧洲经济状况不明朗,对下半年手机市场增长以及全球消费市场保持谨慎态度。
有关富士康的负面影响甚至冲淡了鸿海本身的一些利好因素。据港台媒体报道,市场传出鸿海集团接获苹果新款智能手机———第5代iPhone组装代工订单,且鸿海方面也未作出否认。但在9月6日台股整体大涨的态势下,鸿海跌幅却达到了4.5%,鸿海系其他上市公司表现同样疲软。
人力、市场双重压力
从现状看,富士康的情况真如财报所言,受手机行业经营环境恶化拖累。据了解,按出货量计算,目前富士康主要承接诺基亚和索尼爱立信两大全球性手机品牌的代工订单。
按照诺基亚今年7月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诺基亚移动终端(主要为手机)销量为1.111亿部,年同比上升8%,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6%,其中单机售价下滑是原因之一。
另一家富士康合作伙伴索尼爱立信二季度财报则显示,该季共出货1100万部手机,尽管较前两个季度有所好转,但远低于经济危机爆发初期,2008年第四季的2420万部。
不过这些情况远不足以将富士康的业绩“拖累”到现在的状况,隐而未发的人力成本问题才是更需要关注的。
早在今年6月富士康宣布涨薪的时候,媒体便算了一笔账———仅以富士康深圳各厂区大约45万人计算,一线员工底薪从900元升至2000元,等于每人每月增加了1100元成本,同时假设中高层按比例也有一定程度的薪资上调,粗略计算,富士康深圳工厂每月将新增人力成本近5亿元人民币,每年将新增50亿元。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涨薪标准将于10月起开始,也就是在今年第四季度的财报中会有所体现。种种不确定因素,使得富士康的未来收支充满了疑团。
“遥望”智能手机
回到整个手机产业链,是否有合作伙伴愿意与富士康一起为这部分增加的成本买单?显然这只是一厢情愿,整个OEM行业的来料加工模式决定了富士康只能独自承受。
一直以来,电子产业代工毛利率日益下滑,鸿海系作为最为主要的企业,不断以扩大规模来抗击风险,保持利润。另外再想方设法降低营运成本,并调整订单结构,才能有效支撑整体运营。
一位在深圳从事电子加工业的厂区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从生产拼装的角度来看,一台智能手机不会比一台普通手机复杂到那里去。品牌商卖一台智能手机的获利却远高于普通手机。随着智能手机在整个手机中的占比逐年提升,掌握核心技术的品牌商不会将产生的利润与代工方共享,也是情有可原的事。
这点从诺基亚和索尼爱立信的财报中亦可见一斑。
在今年二季度诺基亚卖出的1.111亿部手机中,有2400万部为智能手机和移动电脑,同比上升了42%,远超诺基亚出货量上涨的比率。而索尼爱立信也在二季度财报中提到了智能手机的贡献,“终端平均售价从Q1时的134欧元提升至Q 2的160欧元,得益于向高端机转型”,这里所指的高端机正是智能机型。
索尼爱立信CEO伯特·诺德伯格更大胆预计,未来5年内智能手机将占中国所有手机的50%。作为O EM企业的鸿海及富士康,如果无法在这股智能浪潮中掌握自己获益法则,郭台铭还得再想其他办法。
采写:南都记者 方南
相关报道
看iPhone4品牌商与生产商的利润差,55倍!
《纽约时报》日前对苹果公司新款手机iPhone4的供应链进行解剖,结果发现一部售价599美元的iPhone4所需材料成本约为187.51美元。其中,约80美元的原材料来自韩国,另外美国、德国和日本一些公司则提供另一些材料。随后,将这些元件进行组装的鸿海等中国O EM企业,只能得到每台6.54 美元的报酬。除去这些成本,苹果公司在每台iPhone4上的获利高达360美元,55倍于OEM企业。
公开财务数据显示,2009年鸿海精密的毛利率为4.3%,净利率更低至1.9%。相比之下,苹果的净利润高达27%。
这不能算是“为富不仁”,因为苹果还要承担营销、研发等成本,其创意及掌门人乔布斯的影响力更是无价。但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还是让人们不禁为OEM企业担忧———iPhone一代代更新,OEM企业仍在重复同样的工作。
如此一来,要开源只能靠更多的订单,而更多的订单意味着更多的人力成本,而鸿海正设法打破怪圈。
有消息称,面对10月1日起工资大幅调涨,鸿海将以制程自动化减少用人、工厂朝内地搬迁的步伐亦进一步加快。然而尽管如此,鸿海仍无法彻底打消投资者的疑虑。
大和证券一份针对鸿海的研究报告称,鸿海为富士康中国员工提升工资后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关键是获利能力。“尽管鸿海营收较首季增长20%,但营业利益季增率仅1%。”报告透露出担忧情绪,直指鸿海三、四季度毛利率。
摩根士丹利亦撰文称,富士康预期工资提高的效应,在第四季前其实还未完全反应在鸿海费用上,鸿海短期内获利趋势仍难以反转。
事实上鸿海董事长郭台铭亦透露,目前评估在美国设立全自动生产工厂可行性的动作只是集团厂区内迁、降低人力成本压力策略中的一环,以避免过度倚赖人力。至于赴美设厂是否成真,还要视集团需求及实质效益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