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出版的《浦东开发》杂志上刊发了' howImage('stock','1_600648',this,event,'1770') 外高桥(' 600648,' 股吧)保税区首任总经理阮延华的回忆文章,读来颇受启发。文章称:外高桥保税区得到了许多在当时看来几乎不可思议的“特别待遇”,是通过探索和创新得来的。
浦东开发后,很多人羡慕地认为浦东享受了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所以浦东能够得天独厚地快速发展。其实,从阮延华的回忆文章看,所谓的优惠政策并非是自己掉下的馅饼,而是开发者不断争取,不断沟通,不断承担风险,一步一步地通过突破和创新得来的。而这种风险,今天的年轻人或许不容易理解。比如,仅以外高桥保税区的英文翻译为例,在那时就引起极大争议,甚至遭到主管部门激烈反对。
因此,阮延华感慨地写道:外高桥保税区得到了许多在当时看来几乎不可思议的“特别待遇”:产品进入境内或运往境外可豁免许可证;可兴办贸易机构经营转口贸易和第三国贸易;境外人员、货物出入自由……这是一般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都无法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但是如何享受到优惠,却是外高桥一步一步突破探索出来的,也是通过保税区内的创新得来的。
如果细读浦东开发史,这种为争取更多“特别待遇”而先行突破创新的故事还真的有不少。
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浦东的领导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浦东的下一轮开发到底要引进什么?当时大家已经意识到低端的制造业没有发展空间。许多专家认为下一轮应该发展以金融业为首的现代服务业。于是,1995年3月,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姚锡棠以及王战等一批专家、学者30余人在浦东川沙一家宾馆里,“头脑风暴”三天三夜,最终形成了一份报告,提交中央,请求允许浦东在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如允许外资银行在浦东试营人民币业务,允许在浦东建立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允许在浦东设立中外合资的保险公司等等。朱镕基看后很满意,当即批给了国务院,便形成了后来的国务院“61号文件”。
中国的对外开放最初只是在制造业领域,即便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服务业还不敢对外开放。比如,当时有关部门规定外资银行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而浦东人却大胆地要在服务业对外开放中先行一步。
学者事后对此评价:致力于服务业的改革与开放是浦东开发开放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我国加入世贸前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一次重要探索,对全国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也因为这一突破,或者说创新让浦东再次站在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当然浦东也由此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奠定了浦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浦东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如今,我们都说浦东站在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但是,笔者还是要强调,如要获得更大的红利,那就必须在前沿不断突破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