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上海一家信贷服务中介高管表示,采用将人人贷包装成理财产品的模式,主要因为不少P2P平台公司的出借人都比较缺,于是希望通过这种投资者熟悉的产品形态,引入更多的资金参与借贷。但他提醒说,要提防这种模式演变成非法集资。
调查发现,这些虽名为理财产品,背后投资者实际为人人贷(P2P)模式的出借人,签订的并非《理财产品销售协议书》,而是与借贷平台签订咨询、服务协议,然后再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协议。
一份多家P2P理财产品收益等基本情况对比表显示,从期限和对应的收益来看,这类产品描述的“钱景”无疑会让普通投资者怦然心动。譬如上海证大集团旗下的证大财富就推出证大年丰、月收、季喜、双鑫以及岁悦5款产品,预期收益率从8%-12%不等。模式则是通过证大的平台,通过个人对个人间的借贷方式来实现理财的功能。从数据来看,投资者基本可获得约10%的年回报率。
但除了吸引眼球的收益率外,这类理财产品在宣传单上几乎忽略了资金投向、风险等关键信息。
调查发现,这些产品背后,其实并非理财经理口中的“安全、高收益”,其资金的流向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网络或其他平台,投资者与信贷服务中介签定咨询及服务协议后,再将资金出借给平台推荐的借款人,并且直接签定借款协议,本质上属于民间借贷行为。
二是债权转让模式,将资金用于购买网络借贷平台公司或其他借款人提供的债权资产,从而帮助前一位借款人的本金和收益的回笼。
“毫无疑问,这样的理财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是截然不同的,本金和收益不能收回的风险也很大。”上述高管称。
不过,这些信贷服务中介设计的理财产品通过预期收益、保本等特点吸引出借人的同时,也难免有非法集资的嫌疑。
前不久,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target='_blank' >吴晓灵告诫,中介公司以自然人名义把贷款借出去,同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风险由自己承担的模式,与非法集资十分相似,要谨防P2P贷款平台公司变成非法集资。
“事实上,中介公司已经深入参与到交易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提供信用分析等平台服务,这样确实很容易踩到非法集资的红线。”上述高管说。
暂且抛开是否涉嫌非法集资,单就这些理财产品而言,它们的风险主要来源两个方面,其危险的程度也不容忽视。
一是借贷平台自身涉嫌欺诈,甚至卷款潜逃。在今年,淘金贷就利用伪造营业执照、虚构担保机构等手段,将近百名投资者的资金卷款潜逃;不仅如此,投资者在另一家借贷平台天使计划超过600万元的资金也未能追回。
在上述债权转让的模式中,通过还款风险金、担保公司偿还原先出借人的逾期本金、收益后,相应的债权就会转到借贷平台或其他受托方的名下,而新进的投资者很有可能成为风险债权的接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