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媒体已经关注多时的“巴比”慈善晚宴昨晚开席。在北京郊区的拉斐特城堡酒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两位企业家、投资家兼慈善家比尔·盖茨及沃伦·巴菲特,与诸多中国知名企业家一起,纵谈慈善。此次宴会的主题,注定了这是一顿温暖的晚宴。
我们在此前的一篇社论中已经谈到过,鉴于慈善明星的带动效应,无论中国企业家群体对盖茨与巴菲特或有声或无声地回应,都可能引发企业家行善的新一轮潮流。至少,慈善这种' 公益事业,会通过这顿备受关注的晚宴,较大面积地触动中国企业家群体,令其心中荡起波澜。
盖茨与巴菲特当然不必劝捐。比起语言的相劝,这两位美国慈善家的慈善实践,明显更有说服力。具有大智慧者如盖茨与巴菲特当然也不会劝捐,慈善本来就是服从内心选择的、自愿的事业,劝说行为可能陷赴宴的中国企业家于尴尬,且也与自愿原则有所偏离。
一些受邀的中国企业家已经表态,要在晚宴上认真地跟两位慈善前辈切磋交流,探讨中国慈善事业如何进步。这样的想法,其格局已经比一些应景式的捐赠行为要高出许多。如果这顿晚宴,真的能给不少赴宴者以制度层面的思考与精神层面的激励,那么可以说,“巴比”的中国行功不可没。
不过,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诸多现实难题,不是一顿晚宴所能探讨清楚、所能给出明晰答案的。应该肯定,中国的慈善事业已经过了启蒙阶段,慈善作为第三次财富分配的功能已经深入人心。但也必须要说,慈善事业的现状与更高的要求相比,距离依然明显。除了制度激励不足等原因之外,林林总总的诈捐与公益腐败丑闻,更是严重地伤害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中国慈善事业现阶段的进步目标,本质上是如何通过制度的建设与慈善文化的培育,来激发民众内心的动力。某种意义上说,如何让财富阶层真诚地拿出部分财富回馈社会,而不是成天想着移民或转移财富到境外,正是提升慈善事业所必须回答的核心命题。
人性其实本善。除了个别富人或许真的可以被纳入葛朗台的行列,我们相信,只要有合适的行善土壤,绝大多数人,特别是较为富裕者都不会拒绝去帮助他人。这一点,从最近几年中几次大灾难过后国人的表现,就可清晰看出。尽管其中也确有个别人出现了拿慈善行为作秀的事情,但多数人都是真心为之。也正因此,诸多慈善行动曾温暖过许多人的心灵。
在我们看来,针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有必要提出一个共识、两个改善。共识在于,作为关怀社会的事业,慈善主体注定是民间的。两个改善则是:改善围绕慈善的相关制度建设,改善推动慈善事业进步的文化土壤。
鼓励民间慈善,其中一个关键,是培育慈善类的非政府组织。社会分工的属性注定了各种社会机构,包括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功能的差异。政府在调节财富分配方面当然大有可为,但这不意味着,非政府组织就无所作为。相反,在许多方面,包括在慈善事业上,非政府机构大有做事的潜力。在法制健全的条件下,鼓励民间慈善将可减少公益腐败现象。
鼓励民间慈善,其实与回归慈善本义密切相关。慈善是关怀苍生的良心事业,也是全民的事业,不以捐赠数额的高低来判断善心的高下。慈善事业不是富人的专利,做慈善不能总是盯着富人,不能让人家不做慈善就有罪恶感——那样,慈善的本义就被大大扭曲了。
同时要看到,在推动慈善事业的制度建设方面,还大有改进的空间。包括优化税收制度的正向激励,以及公益事业立法防止公益腐败等诸多方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这些基础工作不做好,欲行善者不仅缺乏动力,也不知道该放心地往哪里捐款。另外,鉴于慈善的本质是一种信仰,一种价值上的期许,如何让这种信仰更深入人心,文化建设也大有可为:一方面,自然是正面的引导,社会舆论要给予热情的鼓励与期许,同时在增进慈善的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上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则要坚决抨击诈捐等伪慈善行为。
从“巴比”慈善晚宴所讨论的许多题目来看,这是一次富有意义的聚会。慈善与爱心不分国界——如果这场晚宴的思想激荡能如春风化雨,播洒于更广阔的天地,这将是“巴比”对中国慈善事业的贡献。一顿晚宴不能解决中国慈善事业的所有问题,但只要解决了一部分,终究都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