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别用一本万利幻想去尝鲜理财产品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继某银行支行前员工私售理财产品事件后,银行员工借银行理财之名私卖外部产品,甚至非法集资以牟私利事件被媒体曝出。银行员工巧借公职身份、动用客户关系、谎称是理财产品、用高息做诱饵、理财款却被打入外部户头——在一个个被曝光的案件中,所使用的“桥段”几乎如出一辙。 不讳言地说,目前理财市场已经陷入了一种危局,然而,如何在法制层面进行约束并予以规范还待进一步完善,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警惕。从本质上来讲,投资者屡屡受骗的原因,就是老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继某银行支行前员工私售理财产品事件后,银行员工借银行理财之名私卖外部产品,甚至非法集资以牟私利事件被媒体曝出。银行员工巧借公职身份、动用客户关系、谎称是理财产品、用高息做诱饵、理财款却被打入外部户头——在一个个被曝光的案件中,所使用的“桥段”几乎如出一辙。

不讳言地说,目前理财市场已经陷入了一种危局,然而,如何在法制层面进行约束并予以规范还待进一步完善,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的警惕。从本质上来讲,投资者屡屡受骗的原因,就是老是抱着“一本万利”的幻想去尝鲜理财产品。从常识上讲,任何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都是对等的,高收益一定会伴随着高风险,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以' 信托为代表的部分“理财产品”,却对投资者许下了“刚性兑付”的承诺,让其异化成为了一个低风险却又高收益金融产品。

但不要忽视了,这种“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实际上是违背了金融行业中风险收益相平衡的基本原理的,它仅仅只是一种销售的手段。当然,目前的部分信托产品在兑付危机出现时的确是履行了“刚性兑付”承诺,但其原因仅仅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声誉。

作为让投资者尤其是保守型投资者追求的一种“保底”观念,证券投资基金曾经也有过类似的“刚性兑付”承诺,但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打破。在任何一个理财市场,“兜底”神话都不能轻信,投资者要清楚的是,签署合同就等同于接受全部条款,并承担' 法律风险。记者查遍了与理财信托有关的' 法律法规,根本就找不到有关“刚性兑付”的立法依据。如果抱着“一本万利”的幻想去购买信托理财产品的话,恐怕最终不仅会失望,还有可能血本无归。

信息时报记者 徐岚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黑莓伙伴基金拟融资1.5亿美元 投资金砖四国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