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在外围整体环境欠佳的市场行情下,收益率较高并且有着良好流动性的银行理财产品,2012年迎来了大爆发。截至去年12月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7.6万亿元,比上年的4.59万亿大幅上涨3万亿元。而随着理财产品规模的迅速扩大,其资金池运作模式暗藏一定的风险,有必要借鉴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模式,对风险予以防范。
" 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部主任" 王岩岫透露,截至2012年12月底,银行理财产品达到7.6万亿元,比2012年三季度末的6.73万亿元再度增加近9000亿元,比2011年末的4.59万亿元增长了3万亿元,增幅接近66%。
据了解,理财客户投资短期化趋势非常明显,在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中,主要是6个月以内的短期理财产品,其中不少是90天以内或者30天期限的产品。财汇数据统计表明,2012年,各商业银行发行的32719种理财产品中,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接近两万种,其中期限在7天以下的就有466种,其中3天以内的多达140种。这种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密集发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资金总流量远远超过理财产品的资金余额,西南财经大学" 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宏教授表示,整个商业银行在2012年销售的银行理财产品,整体流量达到20多万亿元。
银行理财资金余额年增加3万亿元,使得银行理财产品管理规模已经全面超越了公募基金、保险和信托。
专家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迅猛发展,主要源于高收益。统计数据显示,在股市下行的2011年,选择公募基金的投资者遭遇了资产的大幅亏损,而开展理财业务的160家银行却为投资者创造了1750亿元利润。专家表示,在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大幅增加66%的情况下,预计2012年给投资者创造的利润接近3000亿元。
据了解,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普遍采用的是“资金池”模式,投资者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但对资金的具体投向并不了解。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很大原因是银行渠道数十年来树立的信誉,附加了隐形的担保,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但这种资金池运作模式却暗藏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池运作模式,通过销售理财产品归集起来的资金,最终流向不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面掩盖了资产的质量风险,也加大了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加大了风险管控的难度。
有专家表示,银行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产品净值和运行情况几乎不公开,已经成为问题的源头。对于规模迅猛增加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说,尽快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是必要的,而公募基金由于有良好的信息披露机制,可以提供必要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