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当大名鼎鼎的个人电脑生产和服务商戴尔公司(Dell Computer)9月28日宣布,将继厦门之后,在成都开设其中国境内第二个运营中心之时,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引用了这一伟人名句表示欢迎。
只争朝夕的不仅是“外来户”戴尔,还有中国IT产业的旗手联想。一个月后,即10月29日,联想集团(0992.HK) 发布公告称,计划在成都设立集生产、研发、销售运营三个中心为一体的联想(西部)产业基地,初期投资超过1亿美元。
加上稍早时传出的来自中国台湾的富士康' 科技集团有意增资100亿美元,在成都兴建新生产基地的消息(尽管迄今未经官方证实),这个中国西南经济和科技重镇,一时成为海内外IT业巨头青睐的投资宝地。
但有四川学者警告说,IT产业西移固然可令当地经济得益,不过若只满足于当别人的加工厂,不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成都打造“西部硅谷”的雄心很可能落空。
突破保税区“短板”
海内外IT业巨头扎堆,让成都人喜出望外。2009年,该市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突破1400亿元人民币,今年的预订收入目标是1800亿元。
时任戴尔大中华区总裁的闵毅达(11月2日卸职,留任戴尔中国董事长)在9月底成都举行的投资仪式上说,四川省和成都市在IT产业方面前景光明,因为“这里有世界级的优秀团队、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按照计划,集生产、销售和客服于一体的戴尔成都运营中心, 2011年投入使用后,将聘用约3000名员工。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也表示,他看好成都特殊的区位优势以及科技人才、人居环境、市场空间、交通物流等有利条件。联想成都基地将先生产台式电脑,未来会逐步扩展到笔记本、服务器以及移动互联产品,并计划建立一个近千人的研发中心。
四川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江认为,IT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而成都众多高等院校每年培养的IT专业毕业生数以万计。比如科研实力雄厚的电子科技大学,就是与哈工大、上海交大并列的中国最早的七所重点国防院校之一。
四川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毅分析说,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最好的城市就是重庆和成都,前者优势主要在重工业,后者优势主要在于电子产业,而且中高端电子类产品进出口主要靠空运,西部地区在运输网络上的劣势相对没那么明显。
尽管不缺人也不乏产业基础,但成都IT产业曾长期受到一块“政策短板”的限制,那就是未能设立综合保税区。
2008年11月重庆两路寸滩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成立,成为西部内陆第一个综合保税区,优惠的税收减免和便利的报关手续,相继吸引了惠普、富士康、日月光(中国台湾)等IT巨头入驻,重庆也借机提出“打造亚洲最大笔记本生产基地”的口号。这一切,让成都在白热化的IT业引资竞争中,一度处于下风。
今年10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后者占地4.68平方公里,集出口、物流、口岸功能于一身。戴尔、联想、富士康等联袂而来,可谓瞄准时机。
目前,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内,已有英特尔、富士康、戴尔、德州仪器(简称TI,全球领先的模拟及数字半导体IC设计制造公司)等20多家知名IT企业进驻,投资总额22.3亿美元。
其中,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工厂2009年的出口额,约占成都出口加工区(现已划入高新综合保税区)出口总额47.5亿美元的80%以上,占四川全省加工贸易出口额30%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