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改革比过去更难,大家也都在议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更难?就是因为目前的改革很难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比如当年的农村改革,让所有人得利,让所有人叫好。但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样的突破口很难再找到。”
访谈者:浮言
受访者:谢春涛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并被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聘为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什么是“改革红利”?
青评论:什么是改革红利,如何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个命题?
谢春涛:如果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容易理解改革红利这个概念了。有两个例子非常典型,一个是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个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项改革对中国的生产力发展作用太大了,用这两个例子来说明改革红利,最有说服力。
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中,生产者对生产的最终成果负责,并按实现的产量获得劳动报酬的一种生产责任制,也称农业联产计酬责任制。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农民吃不饱饭,而改革至今,现在耕地比以往减少了很多,人口增加了很多,但农民不仅吃饱了饭,而且收入增加,成为中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我国经济以前发展缓慢,没有动力,搞了社会主义市场价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配置资源,不同利益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使出浑身解数,活力、压力无处不在。经济发展显然比过去快多了。
“改革红利”提法
有何特殊背景?
青评论:十八大闭幕不久后,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 target='_blank' >李克强在会上首次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这一提法,有何特殊的背景和目的?
谢春涛:“改革是最大红利”,这一提法,是国务院对十八大精神的落实,旨在强调进一步改革。十八大定下来了今后五年的工作原则,接下来就是落实。
过去邓小平讲,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过去的经历来看,改革的这个作用是非常充分的、有效的。此次' target='_blank' >李克强提出了“改革是最大红利”,所谓改革红利是从人口红利的角度转过来的。现在有人认为,中国计划生育搞了那么多年,中国的人口红利降低了,年轻的劳动力比过去相对来讲少了,逐步进入老龄社会了。那么未来人口红利没有了,以后依靠什么发展?李克强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后要更加依靠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其实,从发展的角度讲,“改革红利”的提法,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一个意思。
改革攻坚有无突破口?
青评论:近年来,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区,但在关键环节、核心领域的改革迟迟不能突破,原因何在?改革是最大红利,中国社会要继续改革,最重要的、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在哪里?
谢春涛:现在的改革比过去更难,大家也都在议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更难?就是因为目前的改革很难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突破口。比如当年的农村改革,让所有人得利,让所有人叫好。但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样的突破口很难再找到。当然也有,比如大家认同程度比较高的医改。但总的来讲,不管怎么认同,现在搞的改革,相对来讲都要难。因为改革是利益调整,调整的过程中,可能有人得到更多的利益,有人得到比较少的利益,有人甚至可能不得益。在朱镕基时期的国企改革,一度有人下岗了,他们的利益甚至在改革中受到损害。所以,得益程度不同,就决定了人们对改革会是不同的态度。
目前的情况下,很难说哪一项改革就是个突破口,或者说这项改了,整个改革就活了。现在经常谈论的改革包括,社会保障体制、' 养老金制度中的双轨制,还有金融体制改革、公车改革等等。需要改的东西很多,有的容易些,有的难,但总的来讲,没有很容易的改革。
中国改革有无路线图?
青评论:从十八大报告以及近期国务院会议,能否看到未来五年,中国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是什么?中国改革有无路线图?
谢春涛:中国的改革应该是有路线图的,也就是所谓的顶层设计。以医疗改革为例,医改是我国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涉及民生、事关发展,即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又联系到居民消费、扩大内需,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国务院把医改作为重要抓手,通过三年多努力,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少。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会议上,李克强的讲话就透露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一般性原则。
李克强说,医改实践带给我们许多理念和启示,对经济社会领域其他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我们说改革是最大红利,其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受益。改革必然要触动固有利益格局,重点调整预期利益和增量利益,但最终是要落到人民真正得利益上;其次,改革红利的释放要依靠创新体制、建立机制。要发挥好发展的潜力,财政需要增加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做文章;再次,改革是渐进式的、累积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踟蹰不前,绕着矛盾走。改革既要先易后难,也要不失时机突破重点、带动全局。”
收入分配改革何时推出?
青评论: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贫富差距较以往有所放大。有分析指出,中国社会利益格局扭曲,以分配制度为例,在劳动报酬占比被挤压到非常小的空间,在一次分配已经不合理的情况下,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财政支出占比偏低。
谢春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家议论了很多年,改革也酝酿了8年,此前' target='_blank' >人保部称各部门正研究制定有关改革方案,这项改革确实比较难,有关方案也可能在今年' 两会上出台,也可能会晚些。
收入分配改革中,最直接的就是工资制度改革,其中的问题包括,国企高管收入过高。' target='_blank' >财政部此前也作出一些规定,但是有一个现实是,收入已经高上去的群体,你让他的收入降下来,是很难做到的,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往上提,比较容易。各个群体的收入增长的幅度和速度,应该有个大致的平衡,不能让某个阶层涨的特别多特别快,某些人涨得很慢,这个过程收入差别就拉大了。“提低”的重点是提高农民、城乡贫困居民、企业退休人员和低收入工薪劳动者这四类低收入者的所得,其方法首先要努力扩大就业,尤其是要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
未来改革
增量还是存量?
青评论: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以增量改革为主,阻力较小。已经迫在眉睫的分配制度改革,显然更主要地是对存量的改革。那么,这是否说明未来的改革,将以存量改革为主?
谢春涛:未来改革不好说以存量改革为主。十七大以及十八大报告,包括中央主要领导近期的讲话,都谈得很明白。什么是改革成功,就是让最大多数人得益,改革也因此得到最大多数人的拥护和支持。所谓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不是绝对的,不是就这一盘子肉大家来分,于是改革就变成怎么分法的问题。如果是这样,改革就确实很难进行。把一些人已经得到的再切出一块,他们当然不会愿意。
其实,改革就是调整机制。对于必须打破的,比如垄断,是对既有利益的触动,但垄断地位改变后,客观上对整个社会、对老百姓有好处,那么垄断企业的利益就应该打破。但存量改革的目的,是让老百姓得利,让国家更快发展,不能损害多数人的利益。“改革要触动固有利益格局,重点调整预期利益和增量利益,但最终是要落到人民真正得利益上。”文/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