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亏损后去和金融机构打官司,与理财顾问讨说法,不如在签署合同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来得方便。
在经济学里,对“理性的人”假设的描述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经济利益。
现实生活中,普通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如果能够做到一个“理性人”应该做的,就不会有那么多误导销售发生了。遗憾的是,包括我的家人在内,都被忽悠买过各种本来不需要的理财产品,而被外资银行理财理成“负翁”的更是比比皆是。与其亏损后去和金融机构打官司,向理财顾问讨说法,不如在签署合同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来得方便。
问题一:这是一个什么产品?
简单地说,就是至少要了解自己的钱投资到哪里去了。切忌因看不懂产品说明书或嫌麻烦不愿意看,只听销售人员解释就签署理财合同。无论你对面的理财顾问显得如何专业,如何为你着想,只有在理财合同上签字的人才需要对这笔投资负责。所以除非投资者本人明确地知道这笔钱的去处,才可以考虑购买。
弄清楚了这个产品是否合法销售,受哪里的" 法律约束,产品的属性是什么,这是一份保险、储蓄、债券、股票 、股权、期权,还是其中某种或某几种的产品包,才算是基本了解了这款理财产品。
问题二:这个产品最坏会亏多少钱?
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理财巨亏的投资者都问过这个问题,不知道被理成“负翁”的投资者,如果知道自己有可能会亏到这个程度,是否还会坚持当初的选择。由于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的加入,理财产品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去评估了。
除去索取尽量多的历史数据等资料以外,最好的办法就是逐渐提高个人的投资经验。对于风险的认识与判断,很多时候并非具体的数据,而是对产品持续的了解与认识的过程。
既然理财的目的不是暴富,那么就没有必要急于参与任何一款产品。孩子从爬到走最终到跑是有一个过程的,理财也是一样。
问题三:这个产品有可能获得多少回报?
部分理财产品都有预期收益的演示,但是演示与最终结果有时会有较大的出入,尤其是与基金、股票 相关的理财产品,通常很难预料收益。就好像“熊”了5年,极少有人能料到2012年的最后一个月会强劲反弹一样。
于是预期收益仅仅在" 信托项目和部分“有限合伙项目”中比较有代表性,而包括分红保险在内的不少产品,预期收益仅能做一个参考而已。关心历史数据会更有助于了解产品的收益能力。
更多问题:
产品的期限多长,是否可以提前赎回,赎回有无手续费,产品包含了哪些费用……这些问题通常会出现在一些期限较长、设计比较复杂的产品中,并且容易被销售人员简单带过,不做正面回答。
“理性人”应该清晰明确地了解这个产品的期限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很多投资者经常会选择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这样对于较长周期的理财目标来说,不但影响了长期收益率,还增加了手续费。因此,在理财前,先为自己做一次规划才好。天有不测风云,谁家都难免有着急用钱的时候,因此打听清楚提前赎回的条款、条件、费用一定有用。如果销售人员只用一些含糊的语句去解释,你一定不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