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李彦 )收益率一度跌落至5%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近期重回“5”时代。业内人士分析,部分中小银行发售高收益理财产品,疑为在季末时点吸引资金。
“最近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错,很多都在5%以上,赶快去买一点。”前两天,刚买了5万元理财产品的杨女士忙着给几个朋友推荐投资渠道,“我买的那款半年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有5.1%,半年收益也有1200多元,比存钱划算多了。”
昨日,记者探访了本地多家银行网点,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发现目前在售的理财产品收益确实不错,投资期三个月以上的产品,年化收益率多在4.9%以上,半年期以上产品收益率几乎都超过了5%,部分20万起售的一年期产品收益率甚至达到5.3%,高出同期存款利率2个' target='_blank' >百分点。以20万元计算,购买理财产品收益为10600元,比存款利息多出4000元。
“每到月末、季末、半年末、年终这些重要考核时点,银行都会通过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方式吸引资金,特别是一些资金比较困难的中小银行尤为如此。”一国有银行个金部相关人士称,银行把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发售期设在考核时点前后,账上资金尚未进入理财账户时仍算作存款指标。
有业内人士指出,银行通过在考核时点发售高收益理财产品揽储的行为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重视。' target='_blank' >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真正回归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产管理本质,不得在存款规模紧张时就通过发行保本、高收益产品争揽存款;当贷款规模紧张时,就通过理财实现贷款规模表外化,把银行理财当作简单的“高息揽储”或“变相放贷”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