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财金专讯 自2002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在国内出现以来,产品研发能力较强的外资银行曾担纲发行主力,而今中资银行在结构性产品的研发、销售上已夺取主动权。数据显示,自2011年来,中资银行以接近30%的季均增幅发行结构性产品,2013年一季度,中资银行共发行结构性产品170款,接近2011年全年发行量。结构性产品已不再是外资银行的专利。
普益财富研究员曾韵佼表示,这反映了参与发行结构性产品的中资银行在增加,一些银行已形成了结构性产品的定期发行模式,研发能力的增强使得产品挂钩标的的覆盖种类也逐渐扩大。
一位不愿具名的外资银行财富管理部门总经理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感到意外,“结构性产品是由外资行带进中国的,多年发展后,中、外资银行的产品类型已慢慢同步,对于中资行来说,早已突破了产品设计的人才瓶颈。”
中资行结构性产品设计能力的提升,从其挂钩标的种类就可窥见一斑。曾韵佼表示,从中资银行的结构性产品挂钩标的来看,除了利率、汇率之外,' 大宗商品(尤其是黄金)也被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所选择,另外股票 、基金、指数等也渐渐成为挂钩标的,相关产品呈现迅速增长趋势。
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在交易结构中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类理财产品,其挂钩标的非常丰富,包括利率、汇率、股票 价格、债券价格、商品价格、基金以及各类指数等。由于其产品设计比一般理财产品复杂,因此对发行方的操作能力有一定要求。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3年一季度中资银行共发行的900款结构性产品中,挂钩利率的产品数量最多,占比达到41.44%。 (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