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9月份,张凯宁参加了联想之星一期班。这位中科院深圳先进' 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院)的处级干部也很想把“平时的知识变成产品”,他恰恰是柳传志特别想“转化”的人。他还记得面试时柳传志问他的问题:如果我们投资你,你会离开科学院去创业么?他的回答是:I DO。
2007年的冬天,联想控股柳传志打算死磕一件事情,把“科学家变成企业家”。就在当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柳传志在十七大会议期间进行了一场讨论:是否可以通过举办“抗大”的方式实现“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变。无论是路甬祥这位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学术机构的掌门人,还是从这个机构里走出来的最成功创业者柳传志,都寄望于这所“抗大”能解开他们的心结:希望能把更多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这就是联想之星的由来,他们都希望这能在中国的科技型创业人才中放上一把火。
2008年6月份,联想控股和中科院就宣布联合启动“联想之星”创业CEO培训班计划。这个由联想控股主导的“创业抗大”,主旨就在于用“创业培训+天使投资”的方式,探索一条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道路。
2008年的张凯宁来“联想之星”班时,手里只有一个和医学检测相关的芯片实验室项目,对创业该是如何还没有个整体的概念。而他和其他已经创业多年的同学们,都不知道“联想之星”是什么。事实上联想控股内部对此也没有答案:天使在中国很少,机构型的天使更是前无古人。
“我们在接受培训,联想之星也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团队、模式等等。”张凯宁说。
“我们内部对天使怎么做是有争论的。”联想控股高级投资经理陆刚说,从起步到现在很多东西还在慢慢明确过程中”。柳传志希望一年后联想之星能真正找到“做天使”的感觉。
“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去上联想之星CEO培训班,张凯宁说自己还是带着问题去的,“想系统学习一下创业的知识”。但事实上当时的张凯宁对创业会碰到何种问题,只有一些模糊的感觉。
然而这对联想控股而言也是个新课题。
事实上,这也是联想选择从中科院开始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张凯宁看来,联想之星的课还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是根据调查设置的课程”。最初的教材,是把创业企业“创业各个阶段的烦心事”整理归纳之后形成的。这10次总共53节的课程,联想控股内部为此九易其稿。但每一期的课依然讲得非常辛苦,随着联想之星的发展,课程内容仍需要不断修改。
比如与一期相比,联想之星二、三期招生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反转”,其三期班不得不依据企业发展阶段而分成两个班。“扩大化”是联想之星必然会走的一条路,联想之星二期班就出现了非中科院背景的社会企业。这是柳传志的愿景。
“路甬祥院长早就指示过要与地方合作。”柳传志指出,联想之星并非一个封闭的班,就像联想之星并不只属于联想控股一样。
“如果没有联想控股的整体实力作为支撑,这一计划很难实行。”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唐旭东说。去年9月,联想控股公布新战略,"联想之星"是其新战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联想之星,柳传志提出“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联想控股为此调整内部结构,联想之星所属的“孵化器投资部”与战略投资部、资产管理部并列为联想控股的三大业务部门,其内部又分为培训部和投资部。这个新成立的部门由9个人组成,唐旭东“兼任这个团队的总经理”。在联想控股内部,“本来就没有几个副总裁”。柳传志说。
张凯宁从联想之星毕业时,把自己的“毕业作品”和最初报名时提交的商业计划书做了一个对比,“如果说最初我看到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梦的话,那时我已经明确了清晰的实现路径了”。
类VC“打法”
参加联想之星,张凯宁也冲着投资去。“对我们来说,联想之星是最理想的投资人。”所以当时和班里的辅导员沟通时,张凯宁就直接说:如果你们不投资,我们再去找其他投资人。
在联想控股的下一个5年规划中,为联想之星专门配置了一只4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用于投资“初创期甚至还未正式成立的企业”。5年内投完后联想控股还将设立新的基金,而上一只基金所收回的资金也将进入再循环。
然而作为一家机构,怎么做投资?国内不要说机构投资人,甚至连天使投资人都不多。联想之星也在逐步探索模式,此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联想方面坦诚:目前仍有很多打法是沿用了VC的做法。比如在对项目的判断上会借助于联想投资,对一些以前没有积累、短期内又很难学到的知识,“我们会向联想投资和弘毅的专家咨询”。担任联想之星CEO特训班教育长的周自强说。
与一多半的同学不同,张凯宁的公司当时仅仅在酝酿中。所以在那一年的学习结束后,他没有拿到投资。“其实联想之星并没有设置硬性的要求。”但他有自己的想法:拿出自己的样机后再去寻求融资,会否能提高谈判筹码?一年半后他如愿以偿。与他情况相类的还有将近10家企业,联想之星在持续跟踪毕业学员很长一段时间内做了投资。
这只偏好于“几百万体量”的天使基金,并不只局限于参加“联想之星”CEO培训的项目。朱晓宁今年5月才回到国内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而他在今年9月也才加入联想之星三期班。而他的项目恰恰是联想之星第一批所投项目中的一个。
一个圈子
“我们所有同学的感情都非常好。”张凯宁说,因为相似的背景,“我们的友谊是加速度发展的。”
这首先体现在了互助友爱。 当时张凯宁的公司打算出样机,但这个此前专注于医疗诊断芯片研究的人却犯了难:他对怎么能做出生产这种芯片的机器一无所知。
正当他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同学主动提出要帮忙”,对方说只要把大概的架构告诉他就可以去做设计。原来这位同学是搞航天项目的,对这类基础设备的设计、制造了然于胸。加之航天项目对成功率要求非常高,所以张凯宁最后用了最短时间、最少的成本做出了自己的样机。
这只是张凯宁的一部分收获,“课堂上的沟通、交流,非常有用。”那些已经开始创业的同学所遇到的问题,“为我扫了盲”。这其中包括核心团队该如何建立,如何设计股权架构以便既能顾及中科院的利益、又能让创业团队有足够的积极性,产业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还有“和投资人该如何相处”等等问题。
正是这样一种气氛更有力地把张凯宁推向了创业之路。这也是联想之星期望的,他们从第一期开始就开始张罗联想之星同学会。
后来者张凯宁当时还没有遭遇这些问题,但如今在碰到这些问题时,“我现在还时不时会把当时的课堂笔记拿出来看一看。”他说,与独自上路的人相比“我们会相对不孤独”。
就在联想之星二期班的毕业仪式上,很多人的愿望都是“一路相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