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耿志超
新房、暖圈、' target='_blank' >麦田、渔场,走进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扎勒木特乡浩图尔哈队,记者发现,曾经世代过着游牧生活的百余户牧民早已放下手中的马鞭,过上了定居兴牧、精耕细作的日子,带领他们奔向美好生活的人正是浩图尔哈队的党支部书记道鲁空。
2006年,经过牧民们的选举,从小立志要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蒙古族汉子道鲁空当上了浩图尔哈队的“一家之长”。怎样才能带领牧民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这是他上任后遇到的一个大难题,要说服早已习惯了游牧生活的牧民定居兴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经过一年多的思考、摸索、学习、尝试,2008年,道鲁空经过和队里的其他“家长”商量,决定带领牧民们走发展冷水鱼、小麦、马铃薯为主的“三大样”路子,浩图尔哈队先后建立起5000平方米的冷水鱼养殖场、2000亩小麦制种基地、150亩马铃薯原种地,其中,仅小麦制种基地,每年就可使队里的牧民户均增收2600元,冷水鱼养殖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每年卖鱼的收入可以达到60余万元,而人均年创收达到8000余元的“劳务创收队”更是一支有特色的队伍……曾经可望而不可及的安居乐业,在如今的浩图尔哈队逐渐实现了。
“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遇!”2010年6月的一天,当道鲁空得知湖北省援助温泉县的100户游牧民定居援建项目已经初步确定时,他主动请缨,一面积极申请项目的落户,一面又组织队里的干部、包队领导、有威信的老人和群众代表,挨家挨户地搜集建议,同时还积极联系到了温泉县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为队里暂无收入的40户牧民办理了小额贷款,并带领队里的干部以个人名义为20户牧民担保贷款近60万元,在解除了牧民们的一个个顾虑之后,定居兴牧的好项目顺利落户到浩图尔哈队。
2011年7月1日,当浩图尔哈队100户牧民正式搬进整齐划一、设施完备、宽敞明亮的新居时,大家都说:“以后,只要有道鲁空带队,我们就有信心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看着告别了游牧历史的牧民们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42岁的道鲁空暗自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