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低迷的A股市场令投资者损失惨重,黄金市场也“跌跌不休”,较为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博得了大多数投资者的青睐。然而,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银行有时也难免失手。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共有78款产品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其中,结构性产品成为重灾区。
78款产品收益率缩水
在银行理财市场,结构性产品始终占据独特的位置,其高收益、高风险的脾性,令很多投资者又爱又恨。在今年上半年,又有多款结构性产品到期收益不佳。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1.97万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1.1万款公布了到期收益情况,公布比例占55.8%。其中,绝大多数理财产品均实现预期收益率,但也有部分产品到期收益情况不佳。据北京商报记者粗略统计,上半年共有78款理财产品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有62款为结构性产品,挂钩标的涉及股票 、汇率、' 大宗商品、指数及基金等,另有部分为' 信托类产品,还有部分产品未公布明确投资方向。
从挂钩对象来看,以挂钩汇率和价格的产品为主,其中挂钩价格的产品均为挂钩黄金价格的产品。由于国际黄金价格自去年12月开始一直处于震荡下跌的走势中,并且在今年4月、6月跌速加剧,因此商业银行发行的看涨类中短期黄金挂钩类结构性产品均表现不佳。其中,' howImage('stock','1_600036',this,event,'1770') 招商银行(' 600036,' 股吧)发行的多款看涨型黄金理财产品未能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更有产品到期零收益。' howImage('stock','2_000001',this,event,'1770') 平安银行(' 000001,' 股吧)的“智盈理财1058—挂钩大宗商品4期理财计划”、“智盈理财1058—挂钩大宗商品5期理财计划”所挂钩的商品价格均未达到触发水平,产品到期时,投资者分文未赚。
高收益与高风险同行,这是投资领域的铁律。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率,投资者就必须损失一定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通常是一个区间,根据收益区间的不同可将产品分为保本型、保证最低本金型、保证最低收益型和非保本型,不同类型的产品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如中资银行产品一般规定了最低收益率和最高收益率,并能保证本金安全,但部分外资银行产品设计则有可能使投资者亏损本金。
理财专家提示投资者,切不可被所谓高收益所蒙蔽,应冷静下来弄清产品说明书的每个细节。此外,任何银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都已明确告知预期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收益,这意味着投资者要承担高收益下可能发生的难以如期足额兑付的风险。
逾四成产品到期收益“不见光”
如今不少投资者经常购买理财产品,购买时只看产品预期收益率,到期时检查一下银行账户余额,本金、收益是否如期到账,整个投资过程就像选大白菜一样简单。但谈起产品运作中的具体情况,是否出现风险,到期能否安全兑付,很多投资者都不清楚。事实上,目前有很多理财产品的投向及到期收益率等信息都不敢见光。
根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上半年有逾8000款理财产品未公布到期收益情况,占比约44.2%。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结构性产品共到期686款,其中有接近一半的产品未公布到期收益率。某国有银行内部人士透露,银行未公布到期收益率主要是因为产品到期收益率表现不及预期。此前' target='_blank' >银监会明确表示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比例及到期收益等都应披露透明,且新出台的“八号文”也再次规范了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信息披露的不规范屡禁不止。
商业银行不仅在收益情况的披露上遮遮掩掩,而且更多的产品缺乏运行中的信披报告。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很多银行都不对存续期间的产品信息做实质性披露产品管理报告通常只简单地写明项目进展顺利云云。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除去公募基金,其他的理财产品,如银行理财产品、' 券商集合理财、基金专户理财、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及大量的民间理财产品,基本上都属于'私募产品或半私募产品,这些产品的信息不用公开披露,理财机构与投资者类似于经理人与所有者的关系,在理财活动过程中,本身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加上理财机构有意识减少对投资者的信息披露,容易让投资者失去投资信心。
长期以来,投资者早已把“银行理财产品”与“稳健”画上等号,除了个别“点背”的结构性产品收益不佳,绝大多数理财产品到期时还是“不差钱的”。然而,6月下旬,商业银行面临年中考核、存款准备金上缴双重高压。为了揽储,商业银行频发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多款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超过6%,个别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甚至突破10%。分析人士认为,理财产品市场兑付风险正在逐步积聚。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target='_blank' >赵锡军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并不是实际收益率,而是一个预期回报。作为银行来讲,需要兑现自己的承诺,因为这关系到银行的信用”。他指出,在设计理财产品的时候,个别银行可能考虑到自己资金流动性比较紧张,为了更快吸收到资金,会把承诺做得更加高一些,但如果为了筹资,对发行的产品做出过高回报承诺,一旦无法实现,就需要考虑好解决措施。一种是银行贴钱,承担一部分损失;另一种是银行不履行承诺,那么前期的承诺无法兑现,银行信用必然受到影响。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末,银行存续理财产品3.1万只,资金余额6.7万亿元,同比增长64.4%,比同期各项存款增速高50.3%,平均收益率4.32%。有机构认为,6月下旬银行间市场资金面高度紧张,与大量理财产品到期兑付有关。国际评级机构惠誉曾指出,在6月的最后10天,将有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到期,中国金融领域持续的流动性紧张可能会使一些银行在理财产品到期后按时履约的能力受到制约。一旦市场上风险偏好发生逆转,投资者巨额赎回或新的理财产品难以顺利发行,银行将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文 宋媛媛/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