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报讯 (记者 郭雀屏) 由本报联合知名财富管理机构宜信财富征集的十户家庭参与“家庭投资理财免费测评”活动在众多商报读者的热心关注下顺利落下帷幕,十户被甄选出的家庭目前正在陆续接受专业的家庭理财测评。不少读者致电报社,表示未能入选本次活动十分遗憾,但依然希望能在报上看到相关的报道,学习一些家庭投资理财的知识。从本周开始,本报联合宜信财富推出“家庭投资理财测评专栏”,以每周一期的频率与读者见面。在专栏中,宜信资深理财师将为我们分析经典案例,为读者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投资理财经验。
首期与大家见面的理财师是有着多年外资行私人银行经验的洪董,他曾在渣打、花旗银行工作,精通国内外各类固定收益、' 信托、证券类产品,专为高净值客户做资产配置。他凭借着多年的理财经验以及显著的投资回报率实现了客户资产的稳步增长,管理资产过亿。
首期案例的主角是周女士:
周女士,年近60岁,名下有4处房产以及一处商铺,固定资产加起来大约有近700万。除一处房产自住,其余3处以及商铺目前均出租。房子都没有贷款。另外,在股市以及银行有大约100多万的资产。
除了退休工资,周女士一家目前的主要收入来自房租。但由于房子的大小以及地理位置的原因,租金的回报率并不高,大约每年在3%左右。
周女士目前的愿望就是再买一套一楼的房子养老,然后每年旅游一次。
洪董:通过对周女士家庭投资理财的测评以及分析,可见周女士的固定资产配比实在是太高,大约占其总资产的85%左右;股市等高风险配比在5%左右;但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配比太低,几乎没有。
鉴于固定资产的总值近700万,且房子均没有贷款,租金的收益相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而言收益率太低,加上周女士还要买一套养老房,无疑将继续增加固定类资产,显然这样的投资是不合适的。建议周女士将其中部分房子变现,在购完养老房后,将剩余资产投入固定收益类产品,配额上建议是26%左右的资产投入固定收益类产品。而将固定资产的配额则控制在63%为宜。考虑到周女士的年龄,风险类可继续控制在5%左右。其余1%可用来做' 公益理财,5%可配置兼顾流动性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