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芦苇荡,抗日旧战场。当年,在江苏常熟沙家浜的绿色帐幔里,新四军利用纵横交错的河港与茂密繁盛的芦苇,和沙家浜人民一起同日本侵略者展开巧妙、机智的斗争,谱写了壮美的战斗诗篇。
现如今,沙家浜早已不再是那个河道如网、交通闭塞的革命老区。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特色的红色旅游以及高效的水产养殖,近年来它实现快速发展,被授予“全国重点镇”、“国家卫生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荣誉称号。
“多彩沙家浜”的品牌推广路
沙家浜发达的水系,复杂的地理环境,在抗日战争时期可以说是对抗敌人的天然屏障,但这也决定了交通不便。沙家浜是常熟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发展比较落后。为了脱贫致富,沙家浜积极改善不利的条件,不断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在农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沙家浜从1999年开始开发芦苇荡,依托其在全国深远的影响力,发展红色旅游。
沙家浜不断丰富、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发展了以水生植物观赏、民俗文化展示、芦苇特色景观为主的“绿色生态游”;同时,还推出了以大闸蟹、鱼类、特色食品为主的“金色美食游”。通过不断完善旅游资源体系,持续培育独特的旅游特色,沙家浜获得了中国“百强旅游度假景区”和“生态旅游景区”的称号,并于2013年4月成功获评为国家5A景区。
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高,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据介绍,沙家浜风景区2012年接待游客超过180万人次,实现旅游自营收入逾8500万元。
“和谐沙家浜”的特色致富路
沙家浜依托红色旅游打响品牌的同时,始终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走好工业发展之路。
该镇是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玻璃模具之乡,特别是模具行业,全镇玻璃模具产品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精工模具、建华模具等企业位居全国玻璃模具行业前列。
此外,沙家浜现已形成了以常昆工业园为核心,周边企业与园区内企业共享资源、共同进步的格局,一大批境外企业以及当地企业在园区发展,构建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沙家浜农民以往主要靠种植水稻来维系生活,零星有人养蟹、养鱼,但均未形成规模效应。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提升第一产业发展水平,沙家浜确立了“政府推动,项目带动,社、企、户联动”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积极引导与组织农民利用当地的水域环境发展特色养殖业,启动了“一社二中心”(水产专业合作总社、水产投入品管理中心和水产投入品物流中心)建设,并将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
为了解决养殖户的销售问题,地方政府建立了大闸蟹交易市场,市场里有300多个经销商专门收购村民养殖的蟹,每年可做到村民供应多少,市场收购多少。在蟹苗供应和养殖过程中,沙家浜通过水产投入品管理中心和水产投入品物流中心,集中进行饲料、药品的供应,定期开展科学养殖、生态养殖培训,提供咨询、培训和信息一条龙服务,确保大闸蟹的精良质量。
近年来,沙家浜在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充分强化管理职能、优化服务功能。它还通过持续推进大环境综合整治,做好社区道路、污水管道等基础设施改造,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的新变化、新要求,顺应土地、居住、产业“三集中”趋势,围绕现代化、城镇化建设要求,推进农民集中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心集镇区城市化发展,努力打造美好、宜居的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