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品种的山羊可真不赖,3个月就能抵上老品种1年的生长量,我这个"老把式"真是长了见识。 ”9月24日,记者来到寿县涧沟镇蒋庙回民村,朱运正老汉正忙着给自家的新羊舍砌围墙。他笑着说,“今年开春,光种羊就卖了2万多元,我这下可得好好准备,把养殖规模再扩大些。”
朱运正老汉告诉记者,他今年60岁,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回民,七八岁开始放牧养羊,由于没有文化,也不懂技术,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自打去年起,全省“民族一家亲”爱心行动项目在当地实施,村里的楚淮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项目资金选购一批优质波尔山羊,免费分发给朱运正等9户贫困户,并安排专门技术人员上门,无偿提供疫病防治、饲料配方、种羊配种等技术指导,这给朱老汉和乡亲们带来了脱贫致富的' target='_blank' >新希望。
“"民族一家亲"的帮扶模式重在"造血",不是简单送点钱给贫困户就了事,而是想法子帮他们找到致富门路。 ”寿县民委负责人介绍,他们把爱心款作为启动资金,依托当地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帮助贫困家庭购置种牛、种羊或种苗肥料等生产资料,“这样既能确保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生产上,又有了专业技术支持,农户收益有保障。 ”
记者随后乘车来到与蒋庙回民村一山之隔的凤台县李冲回族乡,10多位回族群众在当地少数民族企业—中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生产大棚里忙碌着。企业负责人鲁中祝介绍,“民族一家亲”项目在这里采用合作社统一代种、按年分红的模式,受帮扶贫困户目前不仅能获得本金15%以上的收益,还获得了新的就业岗位。
村民孙华开坐在大棚前忙着将培养料装袋,她告诉记者,自己与丈夫身患残疾,外出务工很难找到合适工作,“我们16户受帮扶家庭用爱心款集资建造2个大棚,产权归大家共有,去年种了5000多袋香菇,获利8000多元,平时每天务工还有好几十元的工资拿。”对于现状,孙华开挺知足。
“帮扶困难群众,不仅要让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实惠,更要在思想上脱贫。”鲁中祝说,很多贫困户过去缺乏劳动能力和创业手段,容易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或是形成“等靠要”的消极思想。 “"民族一家亲"的爱心传递,就是要给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带去家人般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重新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 “在这里边干边学,等掌握了食用菌种植技术,创业也多了一条路。 ”坐在一旁帮忙的王希琴接过话来,她家里由于老人长期生病,又要供养3个孩子上学,生活目前仍很拮据。“也想来年建个大棚,相信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王希琴的脸上透出自信的笑容。(记者聂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