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族致富带头人莫志国:我深深爱着这片土地
东北网9月30日讯 (记者 陈显春 杨林川 李博) 黑河市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民族乡新鄂村位于距逊克县城80多公里的山坳里,可这里的富裕程度、居住环境却与它的偏僻截然相反。所有的这一切,都与新鄂村的党支部书记莫志国密不可分。独具民族特色的新鄂乡迎客门。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群众都是好的,缺的是有正事的带头人”
站在绿树成荫,街道整洁,房子漂亮的新鄂村里,莫志国心中充满了自豪。但回忆今天来之不易的一切,他有些哽咽,“真不愿提那些事,心酸。”这是采访结束,他带记者逛村子时说的一句话。采访开始前,他也有过这样的情绪。
“还是别说了,”你得说说,你这么辛苦为了啥?莫志国点燃了一根烟,吸了一口,“那就从头说起吧。”
莫志国接受记者采访。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1997年,34岁的莫志国竞选当上了新鄂村村主任。“我一上来组织就安排一件事,改变村容村貌,让鄂族群众都富起来。”
当时,新鄂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夏天村民全天穿水靴,只能走路不能行车。道两侧全是村民堆放的东西。村民以种地为生,但种了也收不了,全被散养的牛马祸害了。莫志国说:“邻村的人都笑话我们新鄂村的人,不会过日子,人懒。我明白,新鄂的群众都是好的,就是缺少一个能把他们团结起来干正事的人。”
带着这样的理想和任务,莫志国开始了总体规划,边修路边治理牛马祸害庄稼的问题。这两件事,没有一件是好办的。修路需要钱,村里欠着135万元的外债。治理牛马祸害庄稼问题,家家都有牛马,你管得了东面的西面的地又进去了。
修路的钱借到了,加上村民出义务工,磕磕绊绊用三年才将三公里长的路全部铺上了砂石。“穿拖鞋能出门了。”莫志国说,“其实,国家每年都为新鄂投入很多钱修房、修路,搞绿化。可是,弄完了,没人管护,不久就破烂不堪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后,莫志国要求凡是临街的住户分段管理路面卫生。
治理牛马问题与修路同时进行,莫志国制订了惩罚措施,凡是看不住牛马进地吃庄稼的,每次罚款20元,发现再进地罚款成倍增长。有村民不屑地说:“你爸也有马,看你能不能收拾得了。”莫志国回答很干脆:“抓着就罚,一视同仁。”
“抓着了父亲家的牛进地了,罚款。”老爷子不高兴了,给莫志国一顿臭骂。骂也得罚,你不拿,我拿,那么多人看着呢。别人看莫志国这是来真的,都把自家的牛马看管起来。
莫志国介绍新农村建设情况。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难题慢慢捋顺了,最有挑战的清债工作提上了日程。老办法,从亲戚朋友下手。莫志国有个老同学,欠村里7000元,他就做工作让从别的地方借了先还上。其他欠账的村民知道莫志国的脾气,既然真干,就支持。大家纷纷借款,当年就还上了91万元。随后,他又制订分期还款的办法,对还没有还款的村民以每年500元、1000元的不等额度还款。三年时间,村民欠村里的钱全部还清。
采访中,莫志国的烟一刻也没离手,一根接一根抽。他说,“那三年是怎么过来的,每天晚上都琢磨那些事怎么办,一两点钟就起来,有时一个晚上就睡一个点,一天得抽3包烟。天一亮就挨家挨户走访,你在前面走,村民在后面骂,有的甚至还想和你拼命。”
现在,莫志国在广播里喊一嗓子,要求每家出一个人到广场集合,你都不用说干什么,5分钟全部到齐。比如防火、防汛、搞卫生等。这几天正在修水毁农田路,每天出56台车,170多人,一个都不少。
新鄂乡卫生院外景。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这山这水这人皆有情,我深沉地爱恋着”
采访中,说到动情处,莫志国数次哽咽。“这山这水这人皆有情,我深沉地爱恋着”。
2000年,莫志国被选为新鄂村党支部书记,他身上的胆子更重了。同年,国家对新鄂村投资,开始修建水泥板路面,村里的基础设施再次升级。
此时,莫志国开始实施带领村民致富的使命了。办酒厂,没有资金,就借老酒厂闲置的设备,赚到钱了再给。办养猪场,还是没钱,先借钱买4头种猪,自己繁育。两年后,存栏达两百多头。过年时,杀了十多头猪,分给村民。
记者问,这些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呢?莫志国说,“为想这些事,经常睡不着觉,直到想出办法为止。最难时,半夜醒来,坐那哭。”
这个脸膛黑红的汉子,身高1.80米,但那时的体重不足140斤。
新鄂乡新街景。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2006年,莫志国多方筹措资金,为村小学铺设了平整的地砖,修建了校门、篮球场,更新了教室的门窗玻璃,学校的环境更加优美。
莫志国始终把民俗文化传承作为一项使命牢记在心。积极发展特色' 旅游,开发了沾河漂流旅游线路,这一旅游线路被评为省级“黄金旅游线路”,新鄂村也被评为黑龙江省“100个不可不去的地方”,而该村的桦皮工艺品、桦皮画、说唱艺术“摩苏昆”、兽皮制品都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民族文化第一村”。
“以实为实地说,以实为实地做”,这是莫志国的座右铭。新鄂乡自制的民族服装和工艺品。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记者问未来新鄂该怎么发展。莫志国说,“以种植业为主,今年经济作物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种植效果不错,来年准备在扩大200公顷面积。投资30万元的地栽木耳产业,今年年生产12万袋,第一次采摘干木耳将近4000斤。来年准备扩大到22万袋规模。”
目前,新鄂村人均纯收入9125元,比1998年增长了10倍。村集体固定资产几百万元。村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给排水”配套,室内“电灯、电话、电视、电脑”,室外汽车代步的美好生活。
新鄂村先后多次被授予省级“文明村”、省级“安全村”,市、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法制示范村”和县级“三个代表责任区”先进党支部,莫志国也多次获得市、县、乡各级“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公仆”等荣誉称号。2008年,莫志国被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