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2013年第43期
稳扎稳打赚慢钱是重要的商业智慧,坚持自己的步调慢慢积累财富,也同样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生活态度。“慢”时代,让我们不妨一起赚慢钱。
文/本刊记者 张瑾
在步履匆匆的现代社会,“快”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广受追捧的“效率”。商家们追求着、比拼着品牌的规模,开店的速度一家快过一家;投资者对投机和炒作乐此不疲,热衷于赚快钱求快利;而部分职场中人也将“安于现状”视为畏途,把疲于奔命的频繁跳槽作为自身快速“增值”的手段……殊不知,“上帝想让谁灭亡就会先使谁疯狂”,这些疯狂的“效率”并没有为所有人带来幸福,品牌的一夕扩张背后可能是一夕覆灭的危机;一夜暴富的投资狂欢过后暗藏着一夜落魄的狼籍;而那些看似光鲜的工作和头衔,也见证了太多不胜任者短暂停留后的黯然转身。
有这么一个故事,被誉为“地球上开车最快”、获得过7届F1世界冠军的“F1之王”迈克尔·舒马赫曾坦言,自己成功的秘诀并不是油门,而是刹车。一味地加油门求快,疯狂的车速会将车甩飞出去,而善用刹车的“慢”技巧有时反而能成就更多。体育赛场如此,人生的赛场亦是如此。
“微利”精神
富士康是第一家进入昆山投资的台资企业,当时以相对较低的价格拿了不少地。后来昆山的地价大涨,很多人劝" 郭台铭,依靠制造业赚钱太慢太少,代工的盈利同样也很微薄,远不如直接去炒房产、炒地皮,这样很快就能赚到丰厚的收益。但郭台铭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些建议,他说:“如果我的团队一天到晚去学怎么挣快钱和热钱,那么久而久之,他们就再也不会赚慢钱和冷钱了。”坚持自己的“慢”盈利模式,是富士康稳固发展的基础。
不仅富士康甘于微利的商业智慧,国内电商销售巨头京东、" 苏宁的“微利”精神也很值得深思。这些企业将商业利润定为“微利”甚至“0利润”,这种“商品进价+最基础的商业成本”的定价模式曾让很多人大呼不可思议,引火自焚。但事实证明,降低或者不要商业利润并不等于不盈利,虽然企业销售方面的利润并不可观,但在以微利低价推动巨额销量之后,这些电商便因此掌握了持续稳定的“亿”级现金流,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了强大切实的保障。
中国策划研究院院长" 余明阳曾对中国企业的盈利模式有这样的论述:“我身边总有人抱怨自己所处的行业太‘微利’,殊不知,正是因为‘微利’,‘眼红’的人就少,企业才少了很多竞争对手。因此,企业家的眼睛不能只盯着所谓的暴利行业。企业家应该把企业当家,而不是追求短期利益。只要盈利模式对,即便现在不盈利,早晚也会盈利;如果你的盈利模式不对,即便现在盈利,盈利也很难持续。”的确,企业要寻找品牌定位,必须先确定自己的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很多时候,着眼的虽是小处微利,撬动的却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大发展。
可以说,“微利模式”并不是个新名词,它一直是许多知名企业与商业精英奉为圭臬的铁则。如果推而广之,这种着眼小处、甘于跬步的精神也同样适用于个人。通过投资固定收益类的银行理财产品或其他风险适中的金融产品,以“保守”稳健风格在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微利”积累方式及财富增值渠道,远比一夜暴富的投机套利可靠得多。
“长跑”为王
如果把积累微利比作是一次长跑,那么极速盈利就像是一场冲刺。赚慢钱的人,重视的是得人为先,获利次之,追求的是做长长久久的营生;而赚快钱的人,一心追求的却是利润最大化。近年来,极速增长的近利及规避风险的短视驱使不少企业家和风投者忙于在硅谷等高科技园区频繁地开设一家家概念公司,随后快速转卖,而不是以长远的规划去培育一家真正兼具潜力与成长性的伟大企业。曾参与多家科技公司创始工作的思科(Cisco)前首席技术官Judy Estrin对此非常忧虑,他甚至将缺乏持久精神、充满“冲刺”者的硅谷比作一棵外表强壮,但根基已经开始腐烂的大树。
关于究竟应选择快跑还是慢跑,赚快钱还是挣慢钱的问题," 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 王健林曾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有如下精彩的解答:“关于赚钱的快慢多少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在投资的阶段,如果看前3年,赚钱速度可能住宅地产要快;如果以20年来做比较,商业地产一定赚得比住宅地产多。如果我投10亿元进去,做住宅可能有5亿元利润,做商业可能只有1亿元的租金。我需要钱的话,1亿元的租金加10亿元的物业,进行银行抵押,也可以拿到10亿元的贷款出来,只是反映在报表上的利润率会低一点。一年是这样,但10年累加起来,这10亿元的租金就比5亿元的利润要更高一些。还有一点,10年之后,我的物业还在。”
量变引发质变。冲刺着赚快钱的人在一开始似乎得利得益,但如果把赚快钱与赚慢钱的人放在时间的洪流中拉长来看,最终你会发现,原来,赚慢钱的人就是把职业精神和长跑智慧发挥到极致的人。短视近利的冲刺者,大多只顾眼前的“一次性生意”,但真正懂得商道的长跑者重视的却是5年10年后,客户是否还愿意持续回头光顾。他们把自己的“武功”和耐力练到最上乘的境界,因为不追求赚最多,反而最终赚最多。他们不追逐眼前的潮流与起伏,他们把单一产品做到最好最美,他们的“菜单”或许永远都不换,但是他们就是有办法让客户“死心塌地”。
“不做一性次生意”,这是很重要的商业智慧。对于个人来说,也是如此。有时候,不需要太多太复杂的所谓战术或技巧,坚持自己的步调慢慢积累经验和资源,不跟风,不盲从,脚踏实地,戒急戒燥,在职业领域用心地精耕细作,不随意淘换经营法则,坚持将自己的小职位和小生意做到极致,反而能在日趋激烈的大浪淘沙中站得更稳,行得更远。
“慢钱”时代
君不见,笃信“实实在在经营,这样子比较长长久久”的" 陶华碧白手起家,不偷税,不贷款,不欠钱,不控股,不上市,将“老干妈”一步步培育成了产值突破30亿元的私营大企;君不见,昔日的“中国烟草大王”" 褚时健坚持在困境中重起炉灶做实业,挣慢钱,最终完成了自己从“烟王”到“橙王”的又一次人生蜕变……去年8月,SOHO中国宣布将发展战略转变为“转售为租”,踏上了做持有型物业的漫漫长路;为数不少的“疯狂PE”们也在一窝蜂地“团购”热炒过后,放下“快赚什么投什么”的架子,开始发掘其他领域的内在价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风投者都开始进入各自的“慢”时代,而赚慢钱也正在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主流。对于企业家和风投者们来说,稳扎稳打地赚慢钱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经营策略;对于个人而言,坚持自己的步调,在“长跑”中安稳地积累财富,也同样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生活智慧。
在本期的几组《封面文章》中,董琳执着于自己的本职,在扎扎实实工作的基础上慢慢积累,稳稳蓄势,通过职场收入和开拓转型,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并非金融科班出生的" 王川通过甄选合适的“保守”产品,在长期投资中坐收稳健收益,不仅成功实现了财富的保值升值,还邂逅了不少投资回报上的“意外惊喜”。在创业兼职的征途上,喜爱老手艺的" 李文一放弃了令人艳羡的高薪和机长职位,在这个木工技艺与文化濒临断层的年代,开启了自己循序渐进的微利长跑,结识着志同道合的朋友,享受着金钱外的衍生财富;而业余“淘金”的周萍也同样乐在其中,凭借平和的心态与稳定的节奏,一点一滴地积累起" 微博小店的人气与口碑,在积少成多的经营过程中慢慢提升着自己,丰富着生活。
这些“慢钱”达人们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始终坚持自己的步调赚慢钱,稳稳赚,久久赚,滴水穿石,不改初衷。用他们执着的智慧和态度告诉我们:生活的过程与积累财富的过程或许就像是一场从无到有的耕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但只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只要呼吸均匀,节奏持久,又何惧之有?
“慢”时代,不妨一起赚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