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天生爱倒腾。这不,招财猫身边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清空银行卡”了—银行活期账户资金入各种“宝”,需要取现和还款时再转回;还有一些人爱上了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1-3月期不断“换手”。
不过节后,各类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类“宝宝”的收益率,都在走低,还值得这么倒腾吗?本期,我们请渣打银行(中国)财富管理和优先及国际银行部投资产品及策略总监郑毓栋,和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市场观察员陈植,掐指为你算算。
去年底,银行理财收益率高达7%左右,但春节后就降到5.5%左右。我想知道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高收益今年还会继续吗?我如果用手头不到100万的资金购买(年内闲置),期限配置是选择6个月到1年期,提前锁定高收益;还是选1到3个月期,然后等待更高收益的产品?
2013年" 美股、欧洲股市表现非常不错,今年初A股筑大底痕迹也比较明显。我该如何调整配置比例以争取更好回报,追随美欧股上涨,还是抄底A股靠谱呢?
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受市场利率、产品风险水平、流动性特点等的综合影响。单纯比较预期收益率没有意义。
从资金面角度,现在选择长期产品可能会多赚一点。但从理财的角度,不管是选择期限在6个月到一年的产品,还是选择1-3个月的产品,即便到期顺利兑付本息,最终收益不会有根本性的区别。说白了,从这个短期产品跳到那个短期产品,忙活了老半天,也差不了几个钱,归根到底还是被市场利率牵着鼻子走。不要忘了2010年货币基金收益率只有3%左右,长期来看在短期理财产品中搬来搬去无法打败通胀。
建议你明确风险与收益间的配比关系,树立资产配置的概念,放远眼光,多元化投资。
2014年,美联储逐步缩减量化宽松,步伐稳健。欧洲、澳洲、" 英国央行纷纷表态,对经济前景抱有合理信心。相比之下,新兴经济体前景不甚明朗。中国方面,改革方向明确,但道路曲折。" 信托刚性兑付神话难以为继、地方债雪球已滚得很大。A股经历了长时间下跌,股民信心如强弩之末,资金纷纷流向各种短" 期货币基金。现在抄底,需要勇气和耐受力。
反观发达市场,经济复苏基调明确,市场近期的短暂回调提供了逢低吸纳的上佳机会。但这样的时间窗口很快会关闭,因此建议你适时把握,加速布局。
陈植
我也希望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高收益能在2014年延续。因为它让理财变得轻松:闭上眼,随意挑一款,轻轻松松拿到7%-8%利息。
不过这种高收益显然不会一直持续。2013年底,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之所以能达到7%,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各行为了满足存贷比监管要求,不惜成本地高息吸收资金。年后呢?银行卸去存贷比压力,市场资金又宽裕了,无论余额宝,还是银行理财的收益率都齐刷刷地跌下来。
2014年,银行高息吸存的状观景象能否延续,还得看" 央行脸色。如果央行大量投放资金,你就很难指望这类产品还会出现多么高的收益。不过,季末是个例外。
如果你赞同我的看法,那选择1-3月理财产品去赌下一个高收益产品的降临,就没有太大意义。而且,银行理财一般认购期限都不短,不要忽视了短期产品不断承接的时间成本。
所以,我建议你不如认购6-12个月的产品,提前锁定理想的投资回报率。落袋为安才是最靠谱的。
两者真的不具可比性。欧美股市的上涨,在于欧美经济逐步复苏的正能量,上涨步伐稳健但爆发性不强;反观A股,更像是长期下跌后的一次报复性反弹,爆发性足够强但持续性有待观察。
如果你只简单比较两者涨幅高低,就把所有资产押宝在其中一个,欠妥当。“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我相信你懂。
但一个篮子放多少鸡蛋才合适呢?近期我在一次对冲基金" 沙龙上,找到一个可供你参考的答案:80%投A股,20%投欧美股市。
因为像你这种国内投资者对A股动向更了解,可适时调整投资组合争取最大收益并规避风险,而投向欧美股市的20%资产,又可以分散一下A股下跌的风险。最后请不要忘记,投资的真谛是为了更合理地配置资产,以确保稳健理想的回报率。(编辑 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