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站内姐妹分享的这篇文章:一封退保信,作者把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的利弊分析清楚后决定不买终身寿险,最终在犹豫期内退保了,让我想起了我的退保血泪经历,遗憾的是,我不是在犹豫期内退的,而是在缴费2年之后…..
当年还是23岁小姑娘的时候,对养老问题深感焦虑,坚信“养老不能靠政府”,靠自己养老一定要趁早,再加上当时做' 保险(' 放心保)的一个朋友忽悠说,年底保险马上要涨价,现在马上买能优惠好多blahblah…我就一冲动,在某知名外资保险公司购买了消费型意外险、分红型养老险、定期寿险,加起来年缴保费占我收入的10%多一点,于是就开始了每个月扣保费的“供保”之路。其实大头主要是养老险,一年六千多,从23岁开始交,交到55岁,之后开始领取年金,每年一万,60岁、70岁、80岁的时候还可以多领1-2万。定期寿险是消费型的,每年交将近2000元,一直交到不想交了为止。还有一个意外险,也是消费型的,每年交400多,最高医疗报销金额可达到8000元。
可能很多人还不清楚保险的种类,下面我简单说一下买的这三种保险,特点是什么:
消费型意外险:
就是在发生各种情况的意外之后,给赔付,不发生意外,保费也不退给你。
消费型定期寿险:
定期寿险是寿险的一种,不管怎么game over的,只要over了我就给你赔,你好好活着的话不好意思保费我不退给你。
分红型养老险:
与以上两种不同,这个养老险是分红型的,也就是我交的保费过几十年之后还退给我,不仅如此,还有保险公司给我的分红。养老险大家都理解,就是年轻时候攒钱,等老了以后花这笔钱。
其实单纯这样看,我的保险组合还是可以的,在23岁的年纪,能有这么一份保障应该蛮全的了,但是呢,我高估了自己攒钱的能力,而且当时我不仅仅在“供保”,还在“养鸡”,每个月有1000多的基金定投,还要臭美腐败什么的,所以可支配收入骤减,而且那时候我没有办' 信用卡(怕刷爆了还不上o(╯□╰)o),所有的支出都是现金支付,硬扛了一年多将近2年,自己对理财方面的知识也学习了不少,尤其是在保险方面的空白大大补齐,就开始重新审视我的保险组合。我自己在一些大的保险公司官方网站上测算报费,发现购买的这几款保险,都贵了很多,保险公司店大欺客啊,而且不是网络购买,经纪人的佣金也从我这里抽…这些都还不是重点,击垮我信念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恍然醒悟分红型保险根-本-不-适-合-年-轻-人!
首先,分红型保险很贵,不管是不是养老险,只要是多年后本金还退给你的,一定会很贵而且会让你损失收益,因为保险公司在保障期间为你承担了风险呀。我当时年保费支出已经超过年收入10%了,后来在好规划做了一份理财规划之后,明白年轻人保费支出占年收入的5%左右即可,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积攒本金,做高风险投资,让资产快速增值。如果资产较多,不care保费贵,或者想规避遗产税,把资产留给下一代的人,是可以配置这种富人险的。
其次,分红型保险不值,我当时的焦虑点在于,害怕几十年后社保的钱根本不够花,而自己在年轻时又没有准备足够的钱来养老。虽然说保险公司不光退我本金,还会给我一定分红,但这个分红只保底2.5%,远远低于定存、国债和货币基金。这款养老险让我在年轻的时候每年存不到一万,三十年后每年给我一万,要知道现在的通货膨胀率这么可怕,按每年5%来算,三十年后4万3才能当现在的一万花,保险公司这三十年拿去投余额宝都赚翻翻了,而只给我当年的本金,欺负我数学不好么?何况我正处于年富力强的收入快速增长期,在中年会达到财富' target='_blank' >高峰,那时候根据资产状况,来决定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案似乎更合适。
在经历了一番“争斗”之后,我把这几款保险都退掉了,过程此处略去一万字,字字含血。最后拿到了保费的现金价值——我已缴金额的40%左右。
退保之后,感觉蜕了一层皮,我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和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保险方面是这样规划的:
社保就不必说了,五险一金必须齐全,在此基础上,配置的商业保险主要有:消费型重疾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消费型重疾险,每年交600元左右,就能实现20万的保额,目前国内大病的治疗费用通常在20-30万,虽然年轻时候生病的概率很小,但每年几百块钱保个平安还是挺重要的。我每年看病的钱都没超过1800元,因此不能报销,补充医疗险可以达到小病报销的目的。' 旅游意外险我会根据去的地方,选择合适的品种和保障范围,比如去西藏就要买高原险,去山地要买提供直升机救援的意外险,保障期间覆盖旅游期间就可以了,我都会在网上购买,几百元搞定。意外险这块千万别省,我最夸张的一次出门前买了三个意外险,不仅是对自己负责,还是对家人负责,想想马航吧…
这个保险配置针对我目前的状况,足够了,由于现阶段我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基金积累资产了,而在资产增长到一定程度后,还是需要购买定期寿险和分红险的,增加保障并逐渐降低高风险投资。因此保险方案要根据自身情况来设定,还要随着情况的改变不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