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证券记者 管伟
高净值人群像仿佛挖掘不完的富矿,房地产开发商盯上了他们,私人银行盯上了他们,第三方理财机构也盯上了他们……而这些机构讨好有钱人的办法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金证券》记者了解到,目前请经济学家忽悠,请演艺明星逗乐,请老中医把脉,最讨人喜欢。
五万八万钱烫手
经济学家唱多房价拼演技
开发商如果自己夸自己,怎么说都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于是乎,就请来了经济学家镇场子。
当然,经济学家来也不是白来,得花人民币。不过,几万块钱甚至几十万块钱的出场费,在开发商眼里,那简直是九牛一毛。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兜里揣着开发商给的银子,嘴里当然要讲人家好。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在行,但又不好意思直接拿钱办事、赤裸裸大呼房价看涨多少年。好在学术是他们的长项,深入浅出、引经据典加上PPT图表一顿狂侃——那逻辑真是丝丝入扣,那权威真是舍他其谁,那气场如同在联合国演讲——甭管听没听明白,关键在于“真理”般的结论:房价未来还要涨。
如果经济学家来自国字号智库,或者获得过什么经济学奖,最好再多一点个人魅力,演讲的时候神采飞扬、指点江山,让人强烈感到房子今天不买明天就得涨价、这个楼盘马上不下定后悔一辈子。
经济学家发挥得好,开发商自然满意,开发商兴致高了,经济学家的订单也就不用愁了。现在的开发商生意遍布全国,这个城市讲完,还有新的城市可以去讲,经济学家嘴皮子说得熟络了,演讲稿都不带换的。只要一个一个城市跑下来,丰厚的银子自然哗啦啦进了口袋。
《金证券》记者了解到,以南京为例,2013年至少有20位经济学家受邀为各开发商摇旗呐喊。在一次次助威声中,经济学家的身价也被炒得越来越高。
一房地产公司人士透露,现在请一位有点名气的经济学家,没五万、八万根本下不来。知名度更高一点儿的,砸的钱更多。
理财预言难度高
小明星、老中医成银行贵宾
一两年以前,银行也很喜欢请经济学家,不过近一个时期以来经济学家鲜有光顾银行的私人银行及贵宾理财中心。不是银行请不起,而是请经济学家已经拿不出手了。
早些年,大部分私人银行做的生意,说白了就是理财业务的升级版或高端版,另外附加一些增值服务。所谓“增值服务”都是建立在销售产品、获得中间业务收入的目的之上。于是,请各路专家吆喝两声,成了前两年私人银行经常干的事儿。
比如,银行哪天要发红酒' 信托了,就请来红酒鉴赏家,邀一群高净值人群,搞一个品酒会。品着品着,红酒信托也就销出去了。银行哪天要发黄金产品了,就请经济学家什么的海论一番货币战争。银行哪天要发矿产信托了,再请一个有来头的高手,讲讲鬼吹灯。
说来也奇怪,这些请来的专家早些年仿佛章鱼帝一样,虽然没有亲口卖产品,但还是指哪儿哪儿歇火。纸上谈兵或者一味唱多,可不比在投资市场上真枪实弹的冲杀。很快,红酒信托销声匿迹了,黄金大跌了,矿产也因为骗贷太多而被银行列入了黑名单。这么一来,亏的还是有苦说不出的高净值人群。
哑火的次数多了,银行也就不再请专家来指手画脚了。得出新招,留住高净值客户的心。啥才算新招?直接提供投资建议,难度太高,很容易说不准。在机会难以把握的时候,不如给客户一些轻松愉快的感受,起码能有个心理按摩效应。
于是,现在部分银行开始热衷于请演艺明星来助阵。据《金证券》了解,二三线小明星,花不了多少预算,但至少能让客户养养眼,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同样受银行青睐的还有老中医,讲讲保健,说说养生。
高净值客户精神上愉悦了,说不定脑子一热乎,又买上几大筐的理财产品,银行的盘算又达到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
名人花销最终谁来埋单?
不管是请经济学家,还是请演艺明星,私人银行或者银行的财富管理中心都是不用自己掏腰包的,有人埋单——通常都是由产品方。
所谓的产品方,就是产品的发行方,而银行只是一个平台。但凡经过这个平台,银行就得收取中介费,因为银行提供了自己的客户资源。事实上,在发行产品的时候,发行方已经把请经济学家或演艺明星等费用全部打进了营销成本之内。
与银行相比,房地产开发商请明星根本不需要“赞助商”,请明星的那点儿毛毛雨费用相较于高昂的房价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对豪宅来说,连毛都算不上。
开发商最看重人气,而豪宅、香车加美女,高端大气上档次,已成为高端楼盘开发商吸引人气的必杀技。
不过有句老话说得好。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不管是请经济学家还是请演艺明星,这个费用终究还是会拐弯抹角地由客户来承担。羊毛出在羊身上,稍不留意,就成了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