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理财产品会推高企业融资成本吗?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观察 徐建国 听说有个热门的观点,说理财产品推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笔者不禁一惊。这话什么意思?倘若如此,现在企业融资成本这么高,日子这么难过,是不是要开始整顿理财产品了?找来原文一看,果然如此,文中说“要下决心整顿金融的同业业务和各类的理财业务”。 看到这样的话,那是要被吓一跳的。笔者平头小百姓的钱,刚刚能拿到5%左右的理财利息,又只能回去拿0.35%的活期存款利息了?这点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观察

徐建国

听说有个热门的观点,说理财产品推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笔者不禁一惊。这话什么意思?倘若如此,现在企业融资成本这么高,日子这么难过,是不是要开始整顿理财产品了?找来原文一看,果然如此,文中说“要下决心整顿金融的同业业务和各类的理财业务”。

看到这样的话,那是要被吓一跳的。笔者平头小百姓的钱,刚刚能拿到5%左右的理财利息,又只能回去拿0.35%的活期存款利息了?这点钱在领导、富豪们看起来或者不多,可是小百姓没什么投资门路,股市这么差又不能投,房子那么贵买不起,而且还要限购,怎么办呢?事关草民那点蝇头小利,不由得往里多想一层。

先算一笔大账。全国40多万亿元的储蓄存款,这是理财产品潜在可以吸引的钱。一个点的利差就是4000多亿元,平均储蓄利率按2个点算,理财产品利率保守按5个点算,中间的利差就是3个点。如果40万亿元的储蓄不能理财,算起来就是12000多亿元的利差,这个钱就从小百姓的账上划走了。每个人损失不算太多,可是人口多、储蓄总额大,加起来就是很多钱。这12000亿元,分起来是很大的一块肥肉,估计很多人都会垂涎的。

怕自己理解错误,仔细再读原文,看看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文章论证严密,层层递进。比如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浅显易懂,说公众拿钱到一家银行购买8%的理财产品,这家银行再加3个点,11%走通道通道的特权机构再加3个点,就进入实体,14%左右,这层层加码,就推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乍看起来,这没什么不对呀?雁过拔毛,每过一道手,企业的成本都要加一层。可是,逻辑到这里远没有完,这里面有几个问题,还要继续刨根问底问下去。

第一个问题,一层层把利率加上去了,企业为什么还会接受这么高的利息成本呢?资金太贵,不借就是了,为什么一定要借?一定有原因的。容易想到的,是项目进行到了一半,不得不追加资金,或者是短期运营资金出了问题,要应急。这几年企业经营经历宏观、微观、国际、国内的冲击,这些事情发生是常有的。给定这些资金需求,企业才愿意出这么高的利息借钱。否则,企业大可以不借。

这里或者有人会说,企业的资金需求不一定合理,不一定要满足这些不合理的资金需求。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属于另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可以追本溯源,具体看看企业的资金需求到底合不合理,要不要满足,不合理的大可以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毕竟,治病要从病根入手。不用一刀切,乱吃药,治理理财产品,切断小百姓的那一点投资门路,除非小百姓的身体吃药吃坏了根本不心疼。

第二个问题,给定企业的资金需求,理财产品真的会提高利率吗?其实恰恰相反,理财产品其实是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的。企业融资无非是股票 债券、贷款、上下游应收应付款、民间借贷几条路,企业倘若能拿到利息更低的资金,哪个傻瓜会去拿利息更高的资金?除非这个钱不用还。借钱没打算还的个案不是绝对没有,可是大部分产品应该不是这样的,否则理财产品已经发了好几年,大规模的违约早就发生了。

现实中,理财往往和' 信托联系在一起,这些项目银行融资很难,发债的成本也很高,发股票 更不可能,万不得已才付这么高的利息走信托和理财这条通道。倘若没有信托和理财这条道,这些项目可能就融不到资,或者寻找其他的融资通道。既然企业选择了理财,看起来其他的融资通道的成本只会高,不会低,否则企业不会舍低求高,多付利息成本。

从这个角度讲,理财产品不但没有推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反而是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道理其实很简单,可行的替代融资成本一定更高,这是企业的选择已经表明了的。换一个角度讲的话,理财是增加了一个供给资金的渠道,增加了资金的供给,增加了资金供给方的竞争,供给增加怎么会提高价格呢?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笔者们,增加供给是会降低价格的。实在是不懂,至少原文没有解释。

第三个问题,上面层层加码,推高利率的逻辑,看起来是有道理的,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仔细推敲的话,问题出在推导的方向反了。看起来是银行和特权机构分别加了3个点,把企业的资金成本从6加到了14。实际上,逻辑的方向是反过来的,是企业处于各种原因不得不出14个点的利率融资,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一融资途径,然后银行、特权机构、出资人来分享这14个点的利息。最后呢,银行拿3个点,特权机构拿3个点,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得到8个点。

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定价问题,分析思路有两种。第一种是成本加成定价,层层加码推高融资成本的思路,就属于这一种。第二种是市场需求定价,后一种思路,即企业融资需求不得不付一个高利率,然后资金供给方和各种机构分享这个高利率,属于市场需求定价。成本加成定价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不能回答企业为什么愿意付一个这么高的成本来借钱的。

其实,倘若相信企业是理性的,那么立即就可以推出两句话:一、企业一定没有利率更低的融资方式了;二、任何以更低的利率给这家企业融资的个人或机构都是傻瓜。笔者智商不高,万万不敢随便说谁是傻瓜的,尤其是市场里拿着真金白银打拼的人。倘若有人认为企业是“不理性”的,那么为何不从这个“不理性”入手考虑问题,从病根入手治病,而是治理理财产品这个小百姓难得的投资通道呢?

真不知道怎么治理。倘若是增加信息透明度,防止诈骗,估计没有人反对,这是所有金融产品需要满足的条件,也是金融服务努力的方向。无论如何,也不用加一个“理财产品推高企业融资成本”的罪名。

成本加成定价,是一个常见的错误,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可能要算房地产了。很多人以为是地价高了,而地价是房价的大头,所以地价推高了房价。可是房价高了,为什么大家还买呢?嫌贵可以不买的。北京、上海的房子这么贵,还是很多人买。偏远农村的房子这么便宜,一栋房子也就十来万块钱,在北京也就买两三个平方米,可是还是大面积空置。农村人为什么不把地价定得高高的,然后把房子推高,卖得贵贵的?这么好的生意,为什么没有人做。成本加成定价的谬误,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大城市房子贵,还是因为大家看好大城市房子的价值,不管是居住价值还是投资价值,才愿意出一个高价来买。一旦购房人出高价买了房子,开发商、地方政府就可以分这笔钱,地价归地方政府,利润归开发商。这和上面企业愿意出高价借钱,然后投资人、银行、特权机构分这个利息的道理是一样的。

企业融资成本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粗看起来的方向,应该是遵循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打通更多的融资渠道,促进各个融资渠道之间的竞争,利用市场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才会最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中国的事情最忌扣“帽子”。帽子一扣,什么创新改革都容易停滞不前,甚至胎死腹中。银行理财产品作为现有金融体系下的一个创新,当然会有不足之处,不过要是加一个“推高企业融资成本”的莫须有的罪名,再配上“整顿金融的同业业务和各类的理财业务”的决心,恐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支持金融改革,支持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发展等),就难免又成了镜花水月。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前RIM高管:黑莓Playbook平板将一败涂地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