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你确定自己买的是理财产品吗?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img src="http://i3.hexunimg.cn/2014-06-14/165691887.jpg" alt="本报记者 单学熙" border=1 align=middle>本报记者 单学熙 看着身边人都在买理财产品,看着各种诱人的收益报告,43岁的王淑梅有点动心了。银行里趴着的5万元定期存款,哪辈子才是个头啊!下定决心,她开始在网络上寻找理财产品,最终,一款期限为3年的分红型理财产品吸引了她,只要将钱存满3年,就会得到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本报记者 单学熙本报记者 单学熙

看着身边人都在买理财产品,看着各种诱人的收益报告,43岁的王淑梅有点动心了。银行里趴着的5万元定期存款,哪辈子才是个头啊!下定决心,她开始在网络上寻找理财产品,最终,一款期限为3年的分红型理财产品吸引了她,只要将钱存满3年,就会得到高额分红的诱惑,让她开始关注。

王淑梅用自己的存款购买了这款理财产品,心里美滋滋地等着分红。一年后,工作人员打电话来提醒续保,她这才明白,自己购买的是分红型' 保险(' 放心保),如果不续保,就扣除30%的退保费,王淑梅一下子郁闷了。

相信很多人遇到这种事都会郁闷,那么我们如何来事前分辨呢?首先需要正确理解“理财产品”的实际属性和含义,只看利息和收益,甚至只看眼前的一些实用“奖品”,就会被“言过其实”的推销所迷惑,为日后埋下隐患。

人们常会认为,保险产品和储蓄差不多,只不过是利息高一些,事实上并非如此。对于保险产品来说,如果需要提前支取,不但没有任何利息,就连本钱也要扣。这也就是很多人遇到过的情况:本打算去银行存款,却被工作人员忽悠,买了保险。介绍产品的时候,工作人员说得天花乱坠,承诺的收益诱人,可到头来,连活期存款利率也达不到。买的产品到期期限太长,提前支取,本金收不回,投资者只能暗自懊悔。

事实上,保险的销售误导始终是保险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顽疾”,缺乏相关金融知识的老年人,往往容易成为被误导的主要对象。销售人员的“花招”层出不穷,一不小心存款就变成保单,大部分“被骗保客户”都是中老年人,正因为对银保产品的不了解加之误导销售导致受骗。

如今,' target='_blank' >银监会已经下发了银保新规,要求银行撤走保险公司驻点销售人员,同时销售时要声明产品为保险产品。虽然误导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仍然偶有发生,所以提醒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认真了解产品,阅读细则条款,不理解的应及时向相关人员咨询,不要被所谓高收益一时冲昏了头脑,盲目购买最终不能自拔。

(编辑:和讯网站)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老外永远都不会理解的9种中国花钱法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