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龙
一场关于电子书预装的' 微博论战,不经意间拂中' 业界痒处,产业大腕、江湖豪客一时皆有话说。而此前,对于预装图书,电子书产业链各个环节分享着数字阅读带来的新利润,皆大欢喜。仔细算算,自中国电子书起跑以来,预装就成为电子书里的标配,预装图书模式也成为业界不必明言的“通行法则”。但有明眼人指出:预装就是拿出版商和作者的版权,以批发方式卖给做阅读设备的企业,著作权人和出版社获得的利润实际上微乎其微,预装模式不是产业的成熟模式。预装模式的路线是方向上的错误吗?
身处电子书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踩在产业巨大利润的门槛上,甚至背后还闪耀出版未来的光芒,电子书企业,特别是硬件厂商们对预装图书情感复杂。应该说,在产业发展初期,读者对数字阅读尚未形成使用习惯,没有预装的电子书很难吸引读者,毕竟没有内容的电子书只是一台没有灵魂的机器,预装似乎本就是题中之意,曾有业界人士估算,读者购买一台电子书的心理预期是至少有500册图书。预装对培育整个产业的孵化、发展必不可少。
电子书预装也因此成了卡在电子书业界喉咙里一根吐不出来、咽不下去鱼刺。看上去,这场论战,各有立场,各有道理,很难短时间内销声匿迹。电子书预装之所以成为一根难缠的鱼刺,或许在于传统出版社对数字资源建设的严重匮乏,有影响力的内容投送平台缺失,读者版权意识淡薄,付费模式以及方法的不完善等一系列原因。板子似乎也不好打在某一家厂商身上,这是一个涉及全行业,需要步步探索的课题。
去年,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电子书行业准入和管理即进入常态化。《意见》指出,电子书须经依法设立的电子出版单位出版,并使用电子出版物专用中国标准书号,单独发行不同内容的电子书存储卡,需按新的电子出版物专用书号申报。自2011年起,总署还将逐步开展电子出版物书号网络实名申领工作,这都将成为产业有序发展的保障,相信相关问题也将得到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