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城市湖北武汉将从8月份开始,借鉴上海' 自贸区经验,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 howImage('stock','1_600133',this,event,'1770') 东湖高新(' 600133,' 股吧)区为中心,打造首个“地方版”自贸区。
今年以来申报自贸区的热潮曾一度高涨,虽然随后被中央有关部门降温,但不少地方又转向先自行设立自贸区,再争取国家批准。专家表示,地方改革热情值得肯定,但“改革红利”不能简化为“政策红包”。
地方兴起“自贸区热”
想建自贸区的,远不只湖北一个,其中沿海地区热情最高,行动最快。上海自贸区宣布成立不久,广东省便表示,突出对接粤港澳的特色,申报设立南沙自由贸易园区。浙江在舟山港综保区探索自由贸易政策,争取国家批准设立舟山自由贸易港区。福建则将厦门、平潭、福州等地“捆绑”,打造海峡西岸自贸区。
中西部地区虽然深处内陆,但申报建设自贸区的积极性也不小。河南计划启动中国(郑州)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工作。重庆以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出发点,希望早日成为下一批自贸园区的内陆试点。而相邻的成都也早已把“科技型自贸区”申报提上日程。
警惕打着“改革”旗号“抢政策”
业内人士指出,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先行先试”将是更多地方的共识,“地方版”自贸区模式将会引起新一轮的复制。
有专家直言,这一方面反映改革热情高涨,另一方面也有先自建再倒逼批准的意思,须警惕打着“改革”旗号“抢政策”。
“有些地方想靠政策拉动经济的思维仍然没有转变,抱着"不搞自贸区会错失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的想法,要优惠政策的多,真正想改革创新的少,但这恰恰与自贸区的理念背道而驰。”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国华指出。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吴先明认为,自由贸易区主要以对外贸易为主,但各地争夺自贸区却往往是利用自贸区来发展本地经济,有可能割裂了各地自贸区的联系,这归根结底是源于对GDP的争夺。
自贸区是改革试验区而非“政策洼地”
专家认为,在境内设立自贸区是我国从未有过的探索,不同于区域振兴规划,它的目标不是传统的由优惠和特殊政策构成的“政策洼地”,而是可复制的、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区,因此不能一哄而上,应科学规划,谨慎布局。
广东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表示,任何优惠政策都是不可复制不可推广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应该是体制改革。每个地方都有可能成为自贸区,但要体现出改革的内容,体现出制度创新的内容,体现开放的内容,这样才能在全国此起彼伏地形成一些改革热点,整体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