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7月,泉州以平稳有力的经济运行态势,交出了一份令人鼓舞的答卷。
事非经过不知难。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复杂局面,“踩油门、下猛药”的短效做法频频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但泉州市委、市政府笃定着发展实业、强市富民的初衷,他们广纳民意,冷静判断,坚持以政策坚定企业发展信心,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自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长短结合、多管齐下、力求实效,以企业自立为主,政府帮扶为辅,实施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特别在今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实施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持续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商业模式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企业家素质提升等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以叠加的政策红利,释放泉州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政策大礼包迭出
企业扶持政策体系逐步构建完备
加快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市' target='_blank' >发改委上半年落实33个项目,扶持资金达2880万元;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市经贸委截至7月中旬已兑现项目资金近5000万元;市' target='_blank' >科技部门扶持企业发展科技项目经费已下达4712万元,占全年预算的91%……仅汇总这三项,扶持总额已超亿元。
类似的扶持政策落实新闻报道,在媒体上并不鲜见。
凭借2008年以来每年召开的“千企大会”,每年数十场的企业调研座谈会,以及难以计数的调研、走访,市委、市政府收集汇总企业各类问题和建议,结合形势,为企业家送上一个又一个务实的政策大礼包。6年来,我市出台50多份促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备的企业发展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体系。
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以推进“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着力点,出台了“1+7”扶持政策。市级整合资金1.55亿元,县(市、区)也相应安排配套,重点支持企业设立总部、制造企业分离服务业、技术改造等。
在加快创新转型“1+X”等政策体系持续发酵的背景下,年中,市委、市政府下发《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行动方案》,在原有政策、资金不变的基础上,切实提升各类奖励性、鼓励性扶持政策的时效性和实效性,进一步聚集各类资源、强化要素支撑,全力支持六大类创新,拉开了全市企业全方位创新的序幕。
同时,我市抓紧协调调度,进一步完善领导挂钩制度和企业帮扶机制,继续定期分片区、分层面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制定“一企一策”、“一业一策”的解决方案,及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并健全“日监测、旬分析、月调度”经济运行调度制度,对主要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常态化动态监测。
定向施策精准扶持
产业集群对接产值达161亿元
定向施策,塑造泉州产业精准的发展方向。随着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创新技术成为传统密集型企业克服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有效方式,为此,我市加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达宇重型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高精度数控轧辊磨床,提高了磨削效率近50%,成功改变国货被排除在大型国企采购清单之外的现象,走进了' target='_blank' >宝钢集团。而黑金刚(福建)自动化科技股份公司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柔性制鞋成型生产线项目,通过自动化生产大大减少生产线人力需求,目前项目已与特步等企业对接。
这一系列创新项目,都有个共同的头衔—“数控一代”。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