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岁末,随着昆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烟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刚刚成功晋级“国家队”的高新区先后正式挂牌,国家高新区的队伍又一次发展壮大。
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9月末开始,为数可观的省级高新区拿到国务院获准“升级”的批文,跻身国家高新区行列。这也是自1992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家高新区扩容。
1988年,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前身)。1991年、1992年连续两年,国务院对全国范围内国家高新区建设作出战略性部署,先后有50余家国家高新区相继建立。此后10多年间,国家高新区的数量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直到2007年宁波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随后的2009年又有泰州医药高新区和湘潭高新区一同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扩容重启。2010年,国务院先后两批批复为数可观的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实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扩容。
对于此次国家高新区扩容,"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赵明鹏表示:“为数可观的省级高新区成功进入‘国家队’,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高新区20年来发展成就的肯定,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高新区的殷切期望。”
据介绍,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不仅是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更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西安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宝鸡高新区等19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到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30%,接近一半的国家高新区工业发展增速超过15%。
国家高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投资度和投资效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数据显示,国家高新区的万元GDP能耗只有0.52吨,不到全国平均值的一半。
国家高新区已成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芯片设计和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上海张江高新区的集成电路制造、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光纤光缆和激光设备、无锡高新区的太阳能光伏和物联网、包头稀土高新区的稀土材料、保定高新区的新能源等产业都已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专家认为,此次国家高新区大扩容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当前国家提出“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环境不无关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高新区超强的抗风险能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直关注和研究国家高新区的长城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认为,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都会伴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布局。当前,“转方式、调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面向未来更长远地谋划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抢占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国家高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沿阵地。从这个意义上看,省级高新区的升级能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充分发挥高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011年是“" 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提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对于一直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国家高新区来说,新时期将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刚刚成功晋级的国家高新区所在地区的地方政府纷纷表示,要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建设,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把加快推进高新区建设作为当地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表示,东莞将以松山湖高新区升级为新的起点,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和自主创新,努力将松山湖高新区打造成为东莞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产业升级的引领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广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后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华丽转身?昆山市委常委、昆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朱凤泉认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昆山高新区将面临更高的平台、更高的期望、更高的目标,同时也将面对更多的挑战、更多的问题、更多的要求。因此,今后不能再满足于省级高新区的标准,而是要对照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工作要求,围绕“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定位,提升产业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园区综合实力。同时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推动园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据悉,此次国务院批复要求新晋级的国家高新区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要求,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科技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对于新晋级的国家高新区来说,实现上述目标,还需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