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 target='_blank' >刘畅张安立 张瑾
现实生活里,那些千篇一律的理财“黄金定律”害人匪浅,它们忽视了每个个体、每个家庭的具体需求,使投资者吃了不小的亏。我们从中筛选出了最为典型的10 条,大家一定要头脑清醒,别被这些忽悠人的定律所迷惑。
刚过去的三季度,近年来一直孱弱的A 股突然“神功附体”。上证综指在一个季度内涨幅超过14%,独步全球主要股市。这一成绩也创下上证综指2009 年四季度以来最大单季涨幅。
市场的回暖,催生了人们对投资理财的渴望,而树立正确的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许多刚刚开启理财生涯的80 后来说,就显得更为迫切。为此,我们挑选10 条有代表性的“忽悠人定律”,剖析这些常见的误区,告诉读者理性的理财、投资行为应该是怎样的。
误区之一:表象
在理财领域,常见的误区是被“表象”所迷惑。这些“表象”通常体现为长期趋势,也就是说只有在一个长达数年的观察期才存在这样的结论。例如,“高风险的投资品种对应高收益”、“股市年收益率可达12%”、“基金定投可以赚钱”等等。
事实上,这些“长期趋势”只有理论价值。在我们个人的投资生涯中,我们要对抗的都是短期趋势,或者说是短期的市场波动。因此,当个人有了闲置资金开始投资理财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下的市场情况而定。
比如在大牛市的2007 年,高风险的股票 市场的平均收益率远远高于低风险的货币基金,投资股票 的收益就高;而在2008年,投资股票 要想赢过货币基金就难了,因为在当时国际金融危机、股市泡沫等几大诱因下,上证指数全年下跌超过60%,所有行业板块无一逃脱下跌的命运。
还有一种“表象”已经被数据证明是错误的经验,例如“黄金抗通胀”的说法。从长期来看,黄金是一种回报率非常低的资产。根据瑞信的研究,从1900~2011 年,剔除通胀因素后黄金年均回报率只有1%。
误区之二:片面
此外,还有很多理财领域错误的认识源于“片面”。常常听到的有“价值投资”等于“长期持有”、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不负债是傻瓜等。这些观点在某种情况、条件下是正确的,但如果套用在所有情况下,则会事与愿违、达不到理财的目的。
例如,有人认为“价值投资”就是捂住一只股不放,殊不知价值投资的本质是发现低估值的股票 ,而投资的周期也只与估值有关。如果经过一段时期这只股票 已经不再便宜,那再捂下去只会加大持股的风险。
同样,资产配置是个不错的理念,但前提是你有足够多的“鸡蛋”(资产)以及足够多的“篮子”(你熟悉的投资领域)。在本金较少的情况下,“为配置而配置”则没有必要。
理性理财:匹配
只有认识到这些误区,我们才可能做到理性理财。而“理性理财”的实质则可以体现在“匹配”二字上,即理财规划与个人需求的匹配、理财手段与个人能力的匹配。
先说与个人需求匹配。在制订个人理财规划之前,首先要对家庭开支有个合理分配,多少用于供房及其他方面投资,多少用于家庭生活开支,多少买' 保险,多少存银行以备应急之需。当然,在单身、刚刚结婚、建立三口之家等不同阶段,收入情况、实际需求都不同,你的理财规划也要有所侧重。
其次,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财手段与个人能力要匹配。一般来说,基金、股票 、' 期货的投资风险是逐级放大的,对个人的投资能力要求也逐级提高。
投资圈子有个经验数字:10%的人能在股市赚钱,而这些有赚钱能力的人中也只有十分之一可以在贵金属期货领域赚钱。因此,再有人以高额回报诱惑你开户炒黄金、炒白银等贵金属投资业务时,你一定先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
如果没时间关注股市、研究个股,又不想错过行情,不妨买偏股型基金。刚刚过去的三季度,股票 市场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较大级别反弹行情,因此股票 型基金成为前三季度最为赚钱的基金品种,平均收益率达到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