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target='_blank' >刘俊佑
吾尔古丽·卡热一天的生活是从早晨7点开始的。当很多人还在梦乡里酣睡时,她就已经起床了,不用人叫,不用闹钟,甚至都不用看一眼手机上的时间。
吾尔古丽·卡热是阿图什帕西塔克民族刺绣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今年34岁,在她的家乡阿图什市阿扎克乡阿扎克村小有名气。
吾尔古丽·卡热的公司就在她家的院子里,长条形的院落,一字排开的操作间占了半个院子,加上库房、小展厅,整个院子就是一个加工厂。吾尔古丽·卡热正在和几个姐妹忙着赶制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地客商们预订的刺绣工艺品,缝纫机的操作声此起彼伏。
和大多数人一样,吾尔古丽·卡热也有自己的梦想,她的梦想就是做个生意人,挣很多钱,去外面的世界开开眼界。作为一名维吾尔族妇女,吾尔古丽·卡热是见过一些世面的,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长大成人后,她也去过一些村子以外的大都市,比如上海、乌鲁木齐等,现在每次说起以前去过的地方,吾尔古丽·卡热总会沉浸在那种游山玩水的快乐里。
吾尔古丽·卡热家有一亩多地,家里老老少少七八口人,靠种一点儿葡萄和粮食为主,全家人生活的希望就在那一亩多地里。前几年,丈夫去世后,她硬是咬着牙靠自己的双手担起了养活一家老少的重担。
日子一天天过着,平淡无味。春夏秋,吾尔古丽·卡热都是起早贪黑,在庄稼地里忙活,干活是累一些,但忙得有意义,至少能挣到微薄的口粮。冬天对吾尔古丽·卡热来说就不太好过了,有时赶个巴扎,有时去村里的文化活动室转一转,更多的时候,她都闲在家里,日子过得漫长又难熬。
“你不是会一些裁缝的活吗,你绣东西也不错啊,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一次闲聊中,家人的鼓励唤醒了本来有些慵懒的吾尔古丽·卡热,她开始在村里的一家裁缝店干起了裁缝,这一干几乎改变了她的命运。
不到两年的时间,吾尔古丽·卡热就找到了挣钱的商机。她看到村上一些小作坊生产的少数民族刺绣品很受市场欢迎,有的都卖到了国外,而且能带来很好的收入。于是,吾尔古丽·卡热大胆决定,以少数民族刺绣产品为主,成立自己的加工厂,多挣些钱,改变家里生活困难的窘境。
2011年,在亲朋好友的帮助和支持下,吾尔古丽·卡热的民族刺绣加工厂开业了,同村的姐妹们闻讯后都为她的创业精神而高兴,裁缝吾尔古丽·卡热成了“绣娘”吾尔古丽·卡热。平时,大家有事没事都爱往吾尔古丽·卡热的加工厂里跑,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同村的十多个姐妹都跟着她搞起了刺绣,她们经常围在一起绣手工艺品,绣少数民族的一些装饰品,有时在地毯上绣,有时在桌布上绣,有时也在头巾上绣,慢慢地,她们的刺绣品在周围的市场上打开了销路,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热依汗·斯迪克和吾尔古丽·卡热同村,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家待业,听说吾尔古丽·卡热的加工厂在搞刺绣,她决定去试一试。一个月下来,竟然挣了1000多元的工资,随着刺绣技术的熟练,现在,热依汗·斯迪克每个月已经能绣3到4个大件绣品,一个月下来,少说也能挣个3000多元。热依汗·斯迪克说:“我跟着吾尔古丽·卡热搞刺绣两年多了,不但减轻了家庭负担,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亲戚朋友们都很羡慕。”
为了扩大规模,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2012年,吾尔古丽·卡热注册成立了阿图什帕西塔克民族刺绣有限公司,现在,公司里有25名女工,年龄最大的50多岁,最小的16岁,每人每月的平均工资都在3000多元。目前,她的公司批量生产的维吾尔族刺绣、柯尔克孜族刺绣等民俗饰品、民族服装、挂图刺绣手工艺品在伊犁、乌鲁木齐、塔城、阿勒泰等地都很有市场,一些民族特色浓郁的刺绣产品还远销中亚。吾尔古丽·卡热说,现在政府的很多政策非常好,下一步,我们还想把公司搬到阿图什工业园区里面去,相信我们的刺绣事业会越来越美好!
如今,在阿图什市阿扎克乡阿扎克村,提起吾尔古丽·卡热,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吾尔古丽·卡热通过刺绣让自己致富了,但她没有忘记我们村的姐妹,她带领着大家一起做刺绣工艺品,现在很多家庭都因为刺绣大大改善了生活。
近年来,随着克州' 旅游业的发展,展示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妇女心灵手巧的少数民族传统刺绣,正在成为当地妇女增收致富的一门手艺,平日里,各民族妇女通过参与和学习刺绣手工艺品,在学会新手艺的同时,也接受了爱国教育,强化了民族团结意识,她们绣出了少数民族工艺品,也学会绣出一幅幅和谐幸福的乡村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