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依靠外延扩张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面对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广州如何寻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 新动力(' 310328, ' 基金吧)?
有专家指出,新常态下强刺激经济政策难以再现,政策红利趋于普惠。在这种情况下,广州持续发展的最大红利就是改革。必须依靠改革做优环境、盘活存量、创造增量、最大程度释放市场活力,不仅要依靠“看得见的手”、更要依靠“看不见的手”共同建设广州经济。
策划:姜玉龙 谭亦芳 撰文:曾妮
改革力度是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新常态时指出,新常态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他还举例指出,今年我国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60%以上。
在广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带来的市场红利正在持续释放。今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广州全市新设立商事主体15.7万户,新增注册资本金2457亿元,同比增长28%和107%。截至10月31日,全市实有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5.8万户,同比增长19%。
广州市副市长贡儿珍指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广州加快形成,市场主体活力和质量效益不断增强。今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铺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宽进严管”市场准入制度。
通过工商登记改革,广州人干事创业的激情被“强刺激”了一把。另一方面,税负和管理的“松绑”,让许多小微企业在新常态下“活得更好”。
“我明年就要给广州交税了。”从事金融投资服务的谢先生说,他去年成立了一家小公司,由于符合国家中小微企业免税政策,企业成立的第一年几乎税负全免,利用这段“免税期”企业成长了,营业额达到了100万元,2015年将开始为广州市贡献税收。
记者从广州市国税局了解到,从今年7月起,小微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更加便捷。企业在预缴申报时,如自行判断符合预缴期享受优惠的条件,则不需向' 税务机关申请,将计算的减免所得税额直接填报在申报表上即可。
“广州' target='_blank' >国资委下属国企有130家,能在全国叫响的只有七八家;民营企业更是多不胜数,可是除了房地产企业之外,全国闻名的很少。广州完全有能力把更多企业做好,关键要靠改革。”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说,改革必须触及核心问题,才能切实推进经济发展。
国企改革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中一块“硬骨头”,而广州的国企改革正在触及产权这个“核心问题”。嚷了多年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今年终于有了实质性的动作,即将组建的广州国资发展控股公司,为民资入股国企铺平了体制道路。广州一位国企老总说:“我们早就有意引进外部资本,也谈了好几家,但由于体制障碍绕不过,这么多年坐失了不少良机。”记者了解到,上市公司将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
新常态下广州要调整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手调结构,一手深改革。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指出,新常态下强刺激经济政策难以再现,政策红利趋于普惠。在这种情况下,广州持续发展的最大红利就是改革。必须依靠改革做优环境、盘活存量、创造增量,最大程度释放市场活力,不仅要依靠“看得见的手”、更要依靠“看不见的手”共同建设广州经济。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新常态下寻找发展新动力,依靠创新驱动是确定无疑的方向。
广州数控依靠创新驱动,正在策划一场“机器人总动员”。广州数控历时7年,在自有技术基础上研发生产出了第一批受国内企业规模化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因为它们的到来,普通工厂生产车间的生产和管理变得更快捷、高效。目前,广州数控研制的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可以达到96%。在六年研发期间,广州数控每年都拿出销售收入的8%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去,耗资2、3亿元。
创新将重塑广州制造业的竞争力,创新正在成为新常态下' howImage('stock','1_600098',this,event,'1770') 广州发展(' 600098,' 股吧)的主旋律。
由广州市职能部门牵头的《广州市新业态发展情况调' 研报告》指出:“新业态企业要始终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将培育发展新业态产业的根本着力点放在突破核心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上……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新常态特点时指出,创新驱动将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依托创新驱动,广州许多企业行业正在自觉地转型升级,适应新常态的要求。在创新的推动下,广州' 新兴产业逆势而上快速发展。
今年年中,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成为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座很早之前就面临“无地开发”窘境的城市,多年来依靠自主创新保持高速发展,“创新”成为深圳的活字招牌。
新常态对旧有发展方式形成倒逼,必然把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先发城市赶到创新这条“华山道”上。
在广州,也有不少创新企业扎堆的“洼地”。记者根据' target='_blank' >证监会官网资料梳理发现,截至今年8月底,广州市有22家申报IPO的企业,其中8家位于广州开发区,大部分集中于环保节能、生物医药、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
“广州开发区的政府服务很好。我们这些海归不熟悉国内的办事流程,开发区有专人对接,帮我们把审批跑下来。”一位从事芯片产业的海归创业者如是说。
南方日报记者在对创业者采访时发现,大部分创业者对创新环境最看重三点:一是扶持政策和补贴;二是产业链配套;三是知识产权保护。在市场的力量之下,政府要做的,就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文化环境。
民生是最大内需
自去年国家' target='_blank' >环保部公布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以来,珠三角的美誉度大大提升。人们惊奇地发现,以往印象中污染严重的珠三角城市实际上空气质量都挺好。
今年上半年,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中,深圳、珠海、惠州等5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80%—100%之间,佛山、广州、东莞等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50%—80%之间。
广州市上半年达标天数比例为76.7%,与去年同期相比,达标天数提高3.2个百分点。最近两年,不少人从华北、华东到广州来,下飞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广州空气真好。”有人怀疑环境何时能转化为生产力,其实只要看看近一两年各大城市接待入境游客数量的变化,就能窥一斑见一豹。应该说,广州在环境治理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正在得到变现。
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陈鸿宇说,新常态下,民生问题显得特别迫切,花更大的力气民生发展、收入提高,让人民生活更有尊严,是新常态提出的必然要求。
“发展更加依靠内需,而最大的内需就是民生。”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说。新常态下所谈的民生,不仅是狭义的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保障,更是包括社会分配、城市建设、环境治理、公共服务在内的“大民生”,本质上就是以民生为基础的内需。
支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成为近年来领跑的“头马”。从2013年广州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表中可以看到,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卫生和社会工作、文体娱乐业等行业的投资增长迅猛,而这些都是与民生直接相关的行业。
多位本地经济研究学者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更加倚重内资、更加依靠内需,是新常态下增长动力的重要调整,而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最终依赖收入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新常态对发展理念形成的倒逼,最终将促使地方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上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陈鸿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