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8900元15年后只获利510元?在如今百花齐放的多理财方式时代,投资网络理财至少可翻42倍!
挑战银行理财稳健性
15年前,老太带着8900元港币按订货两便的存款方式存入某银行。15年后,老太决定取钱,本以为至少能拿到7944元利息的她,则被银行告知只能得到570.56元利息,扣掉利息税60.38元后,最后实得利息510.18元!
有理财人士认为,1992年颁布的《储蓄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对于定活两便储蓄,存期一年以上(含一年),无论存期多长,整个存期一律按开户日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利率打九折。老太开户日是适用该规定的,即利率应是6.5%×90%。
不过,银行方则坚持认为,根据1993年新政策,定活两便的利率,按支取日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存款利率打六折计息。时至今日,整存整取的利率在今年跌到了0.7%。所以,银行表示,老太的利率应为0.7%×60%。
两个利率,天差地别。这起因利率定义而引发的纠纷,让不少理财人士意识到,货币政策对银行理财稳健性带来的风险。一直以来,银行理财都以稳如泰山自居,国家不动,银行不倒。国家货币政策在银行理财稳健功能上发挥着重大影响,一旦遇到政策修改,理财利率就有可能下降,就会重蹈老太“利息越存越少”的覆辙。所以,周期越长的理财产品,缩水的风险就越大。银行理财不再是人们惯性认为的' 保险柜。
穗金所:理财方式导致利息缩水悲剧
理财方式多样化,投资利益高收化
该“利息缩水”事件引发理财界热议。有人为老太抱屈,有人替银行解释。但穗金所理财专家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他认为,导致这种利息越存越少局面的,还跟理财方式的发展和理财产品的创新有关。
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15年前,银行理财是最好的理财方式,这种方式之下,从定活两便这个理财产品中获得的收益是较为可观的。而且当时的理财人普遍认为,存的时间越长,获利越多,也只是老太悲剧的原因之一。
今天,理财方式单一的局限性被打破,涌现除了货币基金、保险理财、汽车金融、票据理财、网络理财等一大批理财方式。而每种理财方式都有若干收益不同、周期不同、属性不同的理财产品。
以穗金所为例,它是一种网络理财,有着担保理财产品、信用理财产品、商用车金融等多种新颖理财产品,收益超银行40倍。即便以最低12%年化收益率计算,老太的8900元港币投资穗金所任意理财产品半年利息就超过她15年的存款利息!
而且,正常情况下,理财产品周期越长,收益会更高。
总的来说,守着一种理财方式过一辈子确实已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了。时至今日,理财方式多样化,投资利益也能高收化。关键是看你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