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专业选择:应届生薪酬比拼的起点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FESCO《2008-2013年应届生薪酬分析报告》之三 众所周知,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和薪酬非常重要的因素,具体哪些专业能有高于其他专业的入职薪酬?这些专业的薪酬优势又能否持续拥有?对此,FESCO《2008-2013年应届生薪酬分析报告》专门针对2008-2013年各专业应届生进行了入职薪酬分析和跟踪调查。 一、2008-2013年各专业应届生入职薪酬对比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FESCO《2008-2013年应届生薪酬分析报告》之三

众所周知,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和薪酬非常重要的因素,具体哪些专业能有高于其他专业的入职薪酬?这些专业的薪酬优势又能否持续拥有?对此,FESCO《2008-2013年应届生薪酬分析报告》专门针对2008-2013年各专业应届生进行了入职薪酬分析和跟踪调查。

一、2008-2013年各专业应届生入职薪酬对比

1、文科类专业各届应届生入职薪酬对比

如图1所示,2008-2012年文科类专业入职薪酬中法学专业一直处于高位,其范围基本在4,500-6,500元之间,基本高于北京市社会平均工资。教育学专业2009年入职薪酬到达峰顶,其他专业入职平均薪酬水平相对集中,基本在2,500-5,000元之间。2013年各专业平均薪酬水平中艺术学以6,625.75元占领高位,教育学最低且其平均薪酬低于当年社会平均工资3,378元。

2、理科类专业各届应届生入职薪酬对比

由于工学专业中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机械及自动化等热门专业输送的应届生是IT、机械及自动化等高薪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所以工学专业应届生起薪较其他专业处于较高水平。如图2所示,2008-2013年理科专业入职薪酬中工学专业一直处于高位,居于5,700-7,700元之间,此外,工学专业各年应届生入职薪酬均高于当年社会平均工资,其中2010年更是以7,578.76元的入职平均薪酬远高出当年社会平均工资3,377.76元。在工学、理学、医学三个理科专业中,医学专业应届生入职薪酬较低,但其平均水平在4,000-6,300元之间,高于文科专业大部分专业的入职平均薪酬。

二、2008至2013年各专业应届生薪酬追踪分析

从2008年入职应届生六年内薪酬变化情况看,各专业薪酬均有明显变化,整体看由高到低依次为医学、文学、工学、经济学、理学、管理学。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六个专业中医学专业增长率最高,其每年薪酬涨幅基本在1,600元以上,且工作两年后,增幅在3,000元以上,导致其尽管入职薪酬较低,但六年后薪酬总体水平远高于入职薪酬较高的工学、理学等专业。

工学、理学专业的应届生薪酬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前两年增幅在1,000元以内,从第三年增幅高至1,500-2,000元的水平,由于其较高的入职薪酬,所以基本保持了薪酬总额优势。

1、工学专业应届生薪酬追踪

如图4所示,2008-2012年各届工学专业应届生入职薪酬随GDP增长大体呈增长趋势,工作前三年薪酬增长幅度较小,增幅均在1,000元以下。从工作的第四年开始薪酬增长幅度加大,薪酬每年以2,000元左右的幅度增长。

2、管理学专业应届生薪酬追踪

如图5所示,2008-2012年各届管理学专业应届生薪酬水平逐年提升,工作前三年薪酬增长幅度较小,为几百元。从工作的第四年开始薪酬增长幅度增至1,000元,但比工学专业薪酬增长幅度要小。

3、经济学专业应届生薪酬追踪

如图6所示,2008-2012年各届经济学专业应届生薪酬水平逐年平稳提升,整体增幅较工学、管理学来说较小,入职四年之后增长幅度加大,增幅均在2,000元以上。

4、理学专业应届生薪酬追踪

如图7所示,2008-2012年各届理学专业应届生薪酬水平逐年提升,入职前两年薪酬增长幅度较小,入职第三年薪酬涨幅增大,均在2,000元以上,且其增长幅度要高于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的薪酬增长幅度。其中2009年毕业理学专业应届生薪酬增长幅度最大,每年涨幅均在2,000元以上,入职第三年薪酬涨幅高达4,205.75元。

5、文学专业应届生薪酬追踪

如图8所示,2008-2012年各届文学专业应届生薪酬水平快速增长,第一年增幅基本在1,000元以内,从第二年起,每年涨幅在1,500元左右。

6、医学专业应届生薪酬追踪

如图9所示,2008-2012年各届医学专业应届生薪酬水平在入职前三年薪酬增幅较小,涨幅在2,000元左右。入职第四年后薪酬激增,增长幅度近前一年薪酬增长率的2倍。从薪酬涨幅来看,医学专业应届生薪酬涨幅较其他几个专业要高,除个别年份外,基本在2,000元以上,有的年份甚至高达4,000元。

更多《2008-2013年中国应届生薪酬分析报告》精彩分享,请继续关注本专题。

“包”打天下

——“外包”是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未来之道?

“劳务派遣”因政策限制后,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和发展方向在哪里?

| 文 · 聂有诚

快速发展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因为《劳动合同法修改决定》、《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实施,对以“劳务派遣”为主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迅猛发展时突然减速或刹车,整个业态正面临一次大的变革和转型。

“劳务派遣”因政策限制后,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和发展方向在哪?

新规下,企业人力资源服务需求开始调整,劳务派遣服务企业主动或被动地走上了变革、转型之路,笔者根据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业趋势、国内实践和当前实际,画出了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变革或转型的路径,供同行参考。

劳务派遣保持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方向发展的,包括保留下来的、符合“三性,岗位”、10%的比例和相同劳动报酬分配办法下同工同酬原则的“劳务派遣”,拓展更具市场价值、与国际上劳务派遣同步的“专业性劳务派遣”、“调配性劳务派遣”,更重要的是针对企业内部工作专业外包需求,开发基于专业化、具有更高价值的“薪酬福利服务”、“招聘及猎头服务”、“培训外包服务”、“HR事务服务”、“人才测评服务”、“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和“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服务”。

另外,由于企业对自身业务能够更好地梳理出来,全部或部分流程可以外包给第三方,近几年,尤其是《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出台后,“业务外包”成为企业的战略选择,得到迅速发展。“业务外包”服务模式,基本上跨出了“人力资源服务”的范畴,不在这里深入研究。但笔者担心,《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将让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走向另一个方向。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如何跟上时代潮流、国际趋势,接入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的产业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服务外包”方向去努力和推动行业发展:

服务外包的分类和演变

“外包”是20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大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服务外包”继“制造外包”之后,成为全球趋势,发展迅猛。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从计算机技术服务外包(IPO)、业务流程外包(BPO)演变成计算机技术服务外包(IP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由于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宽广、潜力巨大,尤其是中国人力资源规模大,未来“人力资源服务外包(HRO)”是否可以成为独立的一个分支?

希望国内同仁一起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商业模式探讨

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需求和业务从哪里产生?

在企业人力资源运作体系中,包括战略性的工作和例行性工作。战略性的工作常常是企业内部难以完成或完成不好的,委托给第三方专业顾问机构来完成,已非常普遍。过去一直由企业自己完成的“例行性工作”,主要包括人事档案、合同、考勤、考核、培训、薪资福利计算以及部分人力资源计划与员工招聘等管理内容,由于其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基于经验的重复劳动,琐碎烦杂,缺乏创造性,占用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基本事务。人力资源运作中的“例行性工作”,几乎无法从本质上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影响,借助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中心”、“自助服务中心”和“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共享服务与第三方搭建一个基础服务平台,将这些“例行性工作”外包给市场上的专业服务机构,这是近十年国际上的大趋势。如IBM在2005年将中国区1万多人的基础人事服务外包给FESCO,直至今天。

人力资源外包与内部提供的差异比较:

上世纪由政府人事、劳动部门开始的,建立在档案保管为前提的“人事代理服务模式”,是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雏形,其服务模式非常简单,企业和第三方的介入都很少,员工的满意度也很低,因为主要是政府委托或规定的服务,市场价值不高,随着档案保管费的取消、人才流动的限制减少,正在快速衰减。

本世纪初从欧美引入中国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模式,由于企业及员工的参与度提高,服务内容增加,还能根据企业的需求变化进行定制化服务,并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变化不断创新服务,成为企业选择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动力。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的“阿里巴巴”,今年将全国2.4万名员工的例行性人事工作,外包给了专业人力资源服务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笔者把它小结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末结束“上山下乡”、到出现大量知青返城后,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从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到职业介绍起步、到人才市场出现,成为中国第一代人力资源服务产品;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末,国企改革引发下岗再就业问题,北京等地在国内率先启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4050困难就业群体”的就业问题,起到一定作用,在全国推广。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让“劳务派遣”合法化,在全国迅猛发展。由于部分国有企业、少量外企或民企过度使用,“劳务派遣员工”比例超过企业自有员工,并出现“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引起政府尤其是人大和工会的强烈不满,推动了修改《劳动合同法》中有关“劳务派遣”的内容,促成' target='_blank' >人社部出台了《劳务派遣暂行管理》,给“劳务派遣”严格的规制,引发这一轮劳务派遣服务机构的大变革或转型。

1979年开始的外商代表机构的“劳务派遣”,因为属于特殊政策下的服务产品,还将继续保留。

第三个阶段是:以2014年3月1日《劳务派遣暂行管理》实施为标志,中国人力资源服务的“劳务派遣时代”,应该要划一个句号。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将迎来“服务外包”的时代。

企业人力资源运作为什么选择“服务外包”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的普及,企业运用网络化经营、进行“资源整合”的策略,摆在企业管理和服务创新的重要举措,“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成为必然选择。下图中可以充分理解企业在网络化经营策略下,可以有效地整合外部资源,最大化地获得专业服务,提高内部经营效率,增强员工的满意度。

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合作的决策分析流程图如下:

企业选择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合作对象,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考虑公司资源整合的目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降低风险?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其次,综合考虑长期合作的成本和风险。成本包括:一次性业务对接成本,产品或服务购买成本;风险包括:服务质量下降甚至于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合作对象破产、业务锁定导致议价能力降低。

第三,是企业合规的要求,在中国各地劳动用工、社会' 保险及公积金政策不同,企业在全国化发展中难以全面掌控,选择服务外包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是经营模式的创新,企业使用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六大动因”是: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大企业通过共享服务后的按业务、依流程的外包,中型企业因为能力不足的选择性外包,小微企业没有完整的人力资源部的全方位外包,让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在中国快速复制、推广,尤其是《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实施、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人力资源服务业初步形成了“外包”打天下的新格局,期盼人力资源服务外包(HRO)成为“服务外包”中的重要组成!

(作者为FESCO深圳市方胜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购房攻略:年轻人买婚房五点容易欠考虑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