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rget='_blank' >周小川行长讲的“中国' target='_blank' >央行无意向市场注入过多流动性,……中国央行一直在尽力保证市场资金流动性不要过量”等言论,虽然都不是新消息,但无疑会打破很多期待,今晚一定又会有非常多的多空论战与PK。杠杆+博弈,令市场如处强对流天气中的大海,动荡飘摇在所难免。
形而上先放一边,比如心动还是幡动,相不相信党之类的。先问问自己:中国的融资成本贵不贵?经济是不是还要下行?房地产调整背后隐含的“圈地”式扩张是否结束了?上游成本下降对盈利的改善是不是难以对冲需求下行的冲击?答案似乎都是肯定的,那为什么央行还“无意向市场注入过多流动性”?障碍在哪里?理想状态下,清肃金融秩序、重整债务结构完成后,总量经济政策方能见效。但理想状态毕竟不是现实,政策决策经常需要在各种目标中寻求平衡,如去年以来(特别是4季度)外围的紧迫环境,国内经济的低迷状态,这也正是我们前期表示降息、降准政策有出台可能的主要逻辑。显然,清肃金融秩序、重整债务结构绝非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独力能支。好比封建大家族里,关系错综复杂,即便是亲妈,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
后面怎么看?一,短时间里,基础货币投放仍依赖渠道,甚至是“暗度陈仓”的定向政策。国际市场将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都面临复杂的环境,' 大宗商品价格低位格局难改,美国' 加息节奏亦难以提前。短时间里,人民币汇率和利率都缺乏明确的政策性方向。二,目前利率债的期限利差依然偏小,尤其是国开债利率期限结构仍然过度平坦。未来一个月,流动性仍面临较大的节前资金备付的压力,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或渠道系统投放方面料将有所作为,短端压力不会过大,但下行幅度也可能受到制约,空间的打开或将等到春节之后。三,去中央信用既定的道路,故而信用债市场将更注重盈利。以去年火爆的城投债为例,今年新增平台债务将不被纳入地方政府性债务(虽然还留了个“在建项目”的口子),不过由于到期量大,平台融资需求仍然旺盛。未来新发的城投债面临政府信用被淡化的趋势,可能更多地以经营性国企的身份被市场接纳,无论经营什么项目,其自身的盈利能力在估值中的权重将会增加。而一些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创造能力相对较好的平台,其资质仍然好于一般的地方国企和民企,加上在银行间仍可质押,对配置资金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附:' target='_blank'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瑞士'' 达沃斯论坛表示,中国央行无意向市场注入过多流动性,中国将确保稳定的货币供应。中国经济增速依然相对较高。
要点:
中国经济增速依然相对较高。
部分中国城市存在房地产过剩。
股市应更多关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
中国将确保稳定的货币供应。
全球经济的一些忧虑体现在三点:第一是地缘政治;第二是大宗商品价格;第三是量化宽松。去年夏日,很多' 新兴市场看到不寻常的资本流入,这被看成经济不确定性和经济波动的源头。
中国央行一直在尽力保证市场资金流动性不要过量,但来自海外资金流入仍然在不断改变中国的流动性,这会给资本市场带来影响,包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中国股市。但他相信中国股市更关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5650688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